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文化自信——访中央党校王杰教授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4-06-16 16:59:08 阅读:次
王杰,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兼任中国实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常务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宣传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兼宣传出版委员会副主任、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学术委员、中国孟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尼山圣源书院副秘书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朱子学会理事、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理事、中国哲学史现代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及多所学术机构的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员等学术职务。
1.记者:王教授,您好,2014年5月16日上午,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在贵阳孔学堂举行了“全省党政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基地”揭牌仪式暨首场讲座。您受邀出席了揭牌仪式,并作了题为《传统文化与官德修养》的专题讲座,非常精彩,受到学员高度好评,引起强烈社会反响。请问,您有何感想?
王杰:能参加此次揭牌仪式并作首场讲座,我感到很荣幸。此前,我曾接受过《理论网》的采访,专门谈及“党校应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问题。我提出,党统既是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同时也是传播、宣传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有必要系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当前,我们正置身于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这次文化复兴,是政府、民间、学界、媒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它像钱塘江的大潮一样,滚滚而来,势不可挡,全民族几乎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我们应该有一种战略性思维,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充分展示党校系统在弘扬和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让学术界能够听到来自党校系统的声音,将党校系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与科研的人才团结起来,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早在1995年,在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与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在北京联合召开的“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学术研讨会上,时任河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的石训教授就党校系统如何传播和普及传统文化问题提出过两个建议:第一是“建议中央党校和省(市)党校进一步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党校应该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术权威单位之一”、“应把这项工作列为党校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第二是“建议中央党校成立中华文明研究院”,承担起研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留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任务,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方面为全党、全国带个头。“应该建立党校系统的专业研究和业余研究相结合的科研队伍”,“确定目标,组织队伍,协调攻关,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为弘扬中华文明进而为研究东方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现在看来,近二十年前石训校长的建议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但遗憾的是,石校长的这一构想没有得以实现,直到今天,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传统文化课程的安排,仅仅是点缀而已。其实,我认为,传统文化课,在党校应该成为所有学员,包括学位研究生都应该学习的一门通识课和公共课。尤其在今天,更应该如此,是应该强化,而不是弱化。
今天,我们再次迎来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大好机遇,党校在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中,再也不可错失机会,而应牢牢把握住机会,真正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那么,党校应该怎样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现在谈一些个人的想法,未必成熟,也未必可行,提出来,仅供参考:第一,由中央党校牵头,成立中央党校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或中央党校国学传播研究所,或中央党校领导干部国学研究院,在党校营造研究普及传播传统文化的大环境大气候。第二,建立全国党校系统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据我所知,全国各级党校系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人以及与此相关学科研究的人不在少数,成立这么一个机构,有利于调集和凝聚全国党校系统这方面的研究力量。第三,开办一个以党校系统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为重点的网站(也可在校园网、理论网单独开设一个版块或栏目),以展示党校系统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成果和实力。第四,由中央党校哲学部、马克思主义基金会牵头,每两年举办一次“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这项活动,已经举办了两次,效果很好,很受学界关注,可以坚持下去,形成长效机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第五,在学员学习时间短,传统文化课暂时还不多的情况下,多开办传统文化知识讲座课、网上选修课,邀请校外名家定期来办讲座,或在学员中举办经典诵读,让学员在课余有更多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第六,成立中央党校传统文化基金会,广泛接受和吸纳海内外资金,以支持党校系统的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最后我要说的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要亡党亡国;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不能丢,丢了就会迷失方向;传统文化这个老祖宗同样不能丢,因为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本,我们的根,我们的魂,我们不能忘了本,丢了根,失了魂。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是一个不完美的民族;而有了传统文化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悲的民族。一个不尊重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是不可能赢得其他民族的尊重的,也是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们不能再做那种“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的愚蠢事了,再也不能够犯那种无知者无畏、无畏者无耻的被人耻笑的低级错误了。对待传统文化,不管什么人都应该心存温情、敬意和尊重,这应该成为每一个炎黄子孙对待民族文化的最起码心态。
贵州省委党校通过在贵阳孔学堂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编写传统官德教育干部教材、邀请知名专家授课、参观孔学堂等多项举措,加强对党校学员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党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步入了规范化、常态化、开放化、高层次化的新轨道,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给党校系统传播、宣传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先导示范作用。
2.记者:刚才您谈到,党政领导干部,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有必要系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您的讲座题目又是《传统文化与官德修养》,请问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党政领导干部而言有何意义?
王杰:我认为,对于党政领导干部而言,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党政领导干部加强自身的官德建设;二是为党政领导干部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和借鉴素材。
关于官德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就是“修身正己立德做人”,换句话说,“修身正己立德做人”是中国人为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千百年来,我们这个民族一直流淌着道德良知的血液。用《大学》、《中庸》的话说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因此,我认为,做官先做人,修身养性,做一名脚踏实地、胸襟坦荡、诚实正直的人,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品德操守,会让人更加淡泊、安宁和祥和。
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正己立德做人”思想对提高领导干部道德修养有很强的启示作用。近年来,反腐败形势日益严峻,引起国人广泛专注。十八大报告在谈及反腐败的重要性时曾强调,“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目前,在强力反腐、不断建立和完善反腐败相关制度、法律的同时,培育和建立现代官德体系也已刻不容缓。“官德”彰,则风清气正;“官德”失,则腐败滋生。
关于官德的内涵和如何加强官德建设这个问题,习近平同志早在2004年发表的一篇题为《用权讲官德 交往有原则》的文章中,就已经对官德的内涵和如何加强官德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所谓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操守等方面的修养。他进一步指出,共产党人的官德,概括为六个字,就是胡锦涛同志一再强调的“为民、务实、清廉”。“为民”是官德的核心,“务实”为官德的基础,“清廉”是官德的内在要求。现在党校主体班中,也开设了《古代官德与干部修养》的课程,很受学员欢迎。
中国历来是重视道德性的民族。修身正己立德是中国人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文化就是围绕这个主题而延伸展开的。干部道德修养的建设与培训,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必须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借鉴有益于干部道德修养的营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为政之道、为官之德、为人之本,激励当今领导干部不断警醒、不断勤勉、不断奋进,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分之想,对当今领导干部加强道德自律、道德修养提供现实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我认为,官德修养是对为官者的总体道德素养的要求,但它要通过具体的德目体现出来。如果说官德是纲,那么,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目,纲举才能目张,具体的德目大约有以下主要内容,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公畏慎勤、清俭和节、仁爱宽恕、平明志友、谦正忍敬、直智实达、淡静藏谨、温恭让学。官德修养如何,是通过这些具体的德目体现出来的。而这些德目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正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中华民族之为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
下面列举其中几项,以孝、慎、廉、学为例来说明。孝为诸德目之本,是一切道德心、感恩心、善心、爱心的源头,是一个人塑造其道德人格的起点。孝敬父母,敬养双亲,乃是自古以来天经地义的法则。如“子游问孝。子曰:‘今之为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孟子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儒家把不孝敬父母的行为看作是大逆不道,并对这种行为严厉谴责并惩罚。可见,孝敬父母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重要的是精神心理的层面。儒家告诫我们,对那些“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一定要提高警觉性,因为他一定有个人私利和目的在其中,如吴起杀妻求将、易牙烹子媚主即是。
慎即“慎独”。“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更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慎独就是“不自欺”(陆九渊)、“处世当无愧于心”(袁采)、“暗室不欺”(康熙)。为官者要做到“六慎”:1、慎欲。过度的欲望就是贪婪。要做到“欲而不贪”、“以义制利”,如孔子所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慎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官者应注重细节小事,在细微处自律,不能因为事小而放纵自己,常怀慎独之心,保持官德的纯洁性。3、慎权。应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能滥用权力,为所欲为。4、慎嗜好。为官者的情趣爱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社会行为,有时候甚至关系着国计民生,所以,为官者应慎重对待自己的嗜好。5、慎言行。为官者的言行具有表率作用,故应谨言慎行,要言必信,行必果。6、慎始终。应处理好为官之始和为官之终,此为官员人生历程中两个重要转折点,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廉的基本含义就是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对于为官者是否清廉,不能只“听其言信其行”,而应做到“听其言观其行”。明昌坤说:“世情宜淡,立志贵刚。刚则欲不能出,淡则欲念不起。惟士之廉,犹女之洁,一朝点污,终身玷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寡情少欲是清廉为官的前提。廉洁就像是少女的贞洁,一旦被玷污了,就会终身会留下污点缺憾。
学即学习。我们现在提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领导干部,“仕而优则学”,要当个好官,就要不断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一名领导者,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关于学习,孔子还有很多的思想言论,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等等,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学习还要与思考相结合,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惘然,空思考不学习就是空想。孔子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对今天的人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以上所列举的几个居官修养德目,旨在表明官德修养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综合素养的体现。无论古代官员还是现代官员,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应具备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人可以一生不仕,但不可一日无德。”古代“官德”与现代“官德”虽有许多不同,但对官德的底线要求则有着许多的共性,即都是把修身立德、公正廉明、勤政为民放在首位。古代贤哲们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至今对于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严守官德底线,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好的古代“官德”可以创新、发展和传承,不能因为时代不同,或者对过去的官德修养完全否定,或者把古代官德与现代民主社会完全对立起来。
关于治国理政
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有必要系统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历史与现实已经充分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再譬如,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而不同、和为贵、与时俱进、经世致用、重德重教、执政为民、道德修养、忧患意识、君子人格以及义利观、荣辱观、礼义廉耻观、修身养性、慎独等思想,经过现代转换与创新,已经融化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观念和指导思想中,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安邦的重要历史资源和思想资源。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都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养分。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主张“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他还说,“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忘记了自己的老祖宗,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同志精通中国传统文化,他用中国传统的“实事求是”思想来揭示和概括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他创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经典著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普及、大发展。可以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邓小平说:“要懂得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江泽民同志1999年4月25日在致历史学家白寿彝的信中强调,“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胡锦涛同志2006年4月22日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
习近平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兴趣,是我党历史上继毛泽东之后,又一位熟知并广泛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领导人。他的多次重要讲话,都大量引用《易经》、《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商君书》等经典,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是习近平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在习近平倡导的“中国梦”、以民为本、以法治国、人与自然和谐一体、新型国家利益观等重要的治国理念中,都能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厚重的历史影响。
在2003~2007年这四年多时间里,习近平为《浙江日报》写了两百多篇短文,后来汇集为《之江新语》出版。在这本小书中,他先后引用过的经典不下数十本(篇)。十八大后,习近平延续了这种讲话风格和习惯,无论是在国内讲学习的重要性,谈党的十八大精神,还是在出国访问的重要讲话和与外国记者的问答中,习近平总能根据当时讲话的主题,恰当地引用中华文化中的经典来表述他的思想。如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谈到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时,引苏轼《范增论》中的“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来论证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引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思想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引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说明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大量广泛引用中国历史的这些经典名言名句,使得习近平的讲话既生动、精练、简洁,又高度概括、别有情趣,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习近平自觉和大量地引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名句,大大激发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也向国内国际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非凡魅力。习近平不仅把大量引用经典作为讲话生动有趣的一种风格,而且从总体上更加强调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并从中吸取治理国家的思想养料。
3.记者:您谈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念,大量地借鉴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华,请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何关系?
王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
习近平是自觉地把中华历史文化精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紧密对接的实践者。2013年8月19日,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高瞻远瞩地指出了两者的关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宣传阐释中国特色就是要做到“四个讲清楚”: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我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源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方面。其中的中国化包含着民族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既要使它被中国人民广泛接受,还要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逻辑地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二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仅仅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不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不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优秀的思想遗产和智慧,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也就不可能真正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不可能真正成为我们的思想理论武器。中国历史上的禅宗,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结合并最终融合到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花费了几百年的时间;佛教思想与中国社会文化相结合,最后衍生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指导思想——宋明理学,花费了大约一千多年的时间。所以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问题上,不可太急功近利,不要指望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珍贵思想文化遗产,曾对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支撑着我们这个民族从过去走到现在,走向未来,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使得中华文明绵延不绝,薪火相传。自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恰逢其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提出了“中国梦”。“中国梦”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目标。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梦,是古代儒家的大同理想在当今社会的最新表达,就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梦,就是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安居乐业之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经过现代创新和转换,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大的思想价值,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有力文化支撑。
中国共产党历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并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等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发扬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互动融合,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竭源泉,使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不断得到巩固。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中不断积淀,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中华民族精神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之魂,对当代中国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源于诸多方面,其中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时期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以中国文化传统为基础所形成的民族精神和道德观念。在这诸多的来源中,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中国优秀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为重要的思想基础,吸收了其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因而得以确立和发展。
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为化解人类面临的矛盾冲突及人生面临的种种困惑提供有益帮助。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由这五大冲突,造成了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以及价值的五大危机。要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和危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样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帮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群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心灵世界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是一种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注重的是生命的存在问题,个人的德行问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大智慧,如它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生死、富贵、夭寿并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道德学问的提升、人生境界的升华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不朽”的三件大事,把“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作为人生值得忧虑的大事。主张道德自律、修身养性、慎独,敬畏、诚信、知耻等,它要在纷繁多变的世界中寻找一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要在功名利禄、醉生梦死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孔颜乐处”。因此,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不是一种有限的、狭隘的功利之用,而是一种人生之妙用、人生之大用。它对于慰藉人的心灵,变化人的气质,涵养人的德性,纯洁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开阔人的视野,都有极大的帮助。正如习近平在2013年9月26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4.记者: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在今天仍具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继承与创新,如何进一步普及和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王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认为要实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需要从认识、评价和继承三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全面系统的认识是前提条件。中国传统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类型,具有独特的内容,也有严密的体系,还有自己的终极关怀。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中国传统社会被打破,丧权辱国、亡国灭种背景下的救亡情结成为近代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心结,以军事力量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成为评价文化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准,部分知识分子丧失文化自信,倡导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习俗、语言文字等方面都效仿西方。这种文化自信的缺失,在当前部分人身上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不过,扎根于衣着饮食、言行举止等方面的文化规范却始终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文化自信的短暂迷失之后,必然是更大范围内的文化自觉。全面系统地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百余年来在西方思想冲击、打倒孔家店等过程之后必然要进行的文化清理工作,也是重新盘整文化家底以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于传统文化的清理工作,近代以来不少有识之士已多次提起,但均因时势或个人等原因而偏于支离,清理成果缺乏系统性、一贯性。在新形势下,对于传统文化的系统梳理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做了。2013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为了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应该从历史发展、不同流派等方面,结合经世致用的指导原则,将传统文化的源流、发展、冲突、融合等一一列出,努力做到少遗漏乃至不遗漏,打牢文化传承的历史基础。为了系统认识传统文化,在清理过程中可以打破经史子集的框架,超越义理、考据、辞章的束缚,以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现代学科分类归纳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结合现当代情况进行系统化归类,尽量形成便于人们学习、评价和继承的传统文化体系。
其次,科学准确的评价是重要基础。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科学准确地评价传统文化,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要条件。
科学正确地评价传统文化,首先要求立足中国国情,既要防止以西方价值观为评价标准带来的盲目否定而产生的全盘西化思想,又要避免极端保守的全面复古思想,同时还要注意防止因机械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产生的教条倾向。其次要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角度出发,为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精神支持,因而必须既要警惕单纯强调市场经济的唯物质科技发展思想,防止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对人性道德带来的伤害;又要避免纯粹的精神决定论和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保持社会的整体活力,以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应对日益复杂的各种矛盾。
再次,批判继承、综合创新是必然要求。在科学准确评价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当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辩证分析、区别对待,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努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确保文化传承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发展性和前瞻性,建设适合当代中国发展的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批判继承,综合创新,既要注重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尤其是能够指导中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解决当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的思想,发挥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促进作用。要更加关注当前文化发展的时代性,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审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同思考,不仅考虑解决当前问题,而且考虑解决进一步发展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在发展中继承传统文化,突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进一步发展的包容性,持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持。
普及和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仔细甄别。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发展起来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残余的内容。如权力崇拜、个人崇拜、官本位、皇权思想、依附性人格、封建等级观念、任人唯亲、唯书唯上不唯实,男尊女卑、缺乏国民、公民意识,缺乏民主、法制观念,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科学精神,重农抑商,重义轻利,重群体轻个体,反对竞争,轻视效率;宋明以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女子无才便是德,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等等,这些都是封建落后的东西,还对我们当今的社会有很多负面的影响,需要我们去判断去甄别去筛选去批判。在普及和推广传统文化时,要有所取舍和选择,取精华,去糟粕。选择那些既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又要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思想精华。要坚决避免和抵制传统文化在传播、普及过程中已经出现的低俗、庸俗、媚俗现象及迷信化、功利化、排外化倾向;同时,对传统文化,也要避免自大和自卑的心态,而应该持自尊、自信的心态。
其次,要坚持专门研究与普及推广相结合。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一方面,专门研究是普及推广的前提基础,通过专门研究对古代思想作出新的解释和选择;另一方面,做好普及推广工作,普及推广,主要面对几个层面的群体:一个是少年儿童,一个是领导干部,一个是企业管理者,还有一个就是社区街道乡村中的广大群众。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通过普及推广,使优秀传统文化为普通大众所了解和接受,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对民族复兴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最后,要注意普及推广的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在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时,是原原本本不加变通还是加以现代改进?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前些年,有的地方为了在中小学普及和推广《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传统经典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删改,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对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是保留原典为好,今人在学习和阅读过程中,自有取舍分辨的能力,这一点,我们根本不用替今人担心,我们不要低估了今人的智慧。
5.记者:您深厚的国学功底,让学员大开眼界,叹为观止。您又在中央党校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哲学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你能否推荐几本适于党政领导干部研读的书籍?
王杰:在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培训的情况下,党政领导干部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读书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近日,习近平谈读书的新闻更是引发广大媒体转载,有心记者将习近平在几次谈及读书爱好时提及的书,总结出了“习近平爱读的书”书单,包括:《单向度的人》、《史记》、《春秋》、《诗经》、《礼记》、《管子》、《取经》、《苦难辉煌》等等。其中,《史记》、《春秋》、《诗经》、《礼记》、《管子》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典籍。
党政领导干部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要了解国学的基本知识;二是要读一读官箴书。
我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经典还是“四书五经”以及《老子》、《庄子》、《六祖坛经》等儒释道的经典。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是《诗经》(《诗》)、《尚书》(《书》)、《礼记》(《礼》)、《周易》(《易》)和《春秋》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其中,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对于党政领导干部而言,除了这些国学经典外,还有一类书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官箴书。
官箴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为指导,修身立德公正廉明始终被放在了重要位置,是中国古代为官者的从政宝典和入仕必读书。在中国古代社会,官箴书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在国家系统中,官德修养的好坏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兴衰存亡,影响到社会风尚及民风的好坏。所以,就最高统治者而言,希望通过官箴加强各级官员的道德自律,约束官员的思想和行为;就官员自身来说,可以从中汲取前辈官员的为官从政之道。最主要的几部官箴书:一是宋吕本中的《官箴》;二是元张养浩的《三事忠告》;三是清陈宏谋的《五种遗规》;四是清汪辉祖的《学治臆说》。
在这里,我顺便介绍一下我近几年主编的几本书,主要就是提高领导干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修养的。一是《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2011年5月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本书共收录了国内外普遍公认的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及部分海外著名专家学者近百篇文稿,主要作者有饶宗颐、冯其庸、许嘉璐、袁行霈、汤一介、张岂之、李学勤、王蒙、杜维明等。二是《领导干部国学课二十五讲》,2011年5月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选取了中央党校哲学部、文史部、政法部、科社部、战略所、研究生院、函授学院等从事与传统文化教学与科研有关的教授们的25篇文稿,书中对中国哲学的精神、传统政治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儒家人生哲学、道家生态智慧、庄子与中国文化、古代用人之道等方面的内容,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说,目的在于向各级领导干部们提供一本适合阅读和普及的书籍,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国学知识和国学素养。 三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箴言》2013年11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旨在传播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为各级领导干部提高从政能力,加强官德修养和道德自律提供一本较好的辅助学习读本。同时,广大民众立身处世也可从中受到启迪。
以上是我对您提出的几个问题的看法,谢谢能接受您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