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书院首届中小学校长国学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4-03-27 22:36:17 阅读:次
2012年10月25日,“什刹海书院首届中小学校长国学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什刹海书院是由汤一介、钱逊、传印、黄心川、余敦康、方立天、楼宇烈、林崇德等在思想文化界有崇高威望和巨大影响的国学大师、学术泰斗以及一大批学术成就突出的中青年专家、学者以及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贤达共同组成的文化教育结构。为传承5000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汇集学术英才、培养国学师资,书院拟定期培养国学师资,举办校长国学论坛,以推动国学教育的普及与创新。“什刹海书院首届中小学校长国学论坛”由什刹海书院导师、我国著名儒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原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钱逊先生,什刹海书院导师、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名誉所长、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中华美德教育与社区道德建设互动研究”课题负责人王殿卿教授隆重开坛。来自山东潍坊、北京房山、海淀、朝阳的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及德育领导等80多人参加了本次中小学校长国学论坛。
钱逊先生主讲的题目是《关于国学教育的一点认识》。钱先生从《论语·述而》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着手,立体解读了儒家伦理做人的纲要。“道”乃为人之道,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德”,得也,“道”之得于己者为德。据于“德”,即德行之教,将志“道”的追求落实于行。“仁”乃人与人相处的大道,是贯穿于诸“德”的根本精神。志“道”决定方向,但需通过据“德”而落实;据“德”又不能离依“仁”之教,据“德”的教育中,要始终贯穿依于“仁”的教育。“艺”,孔子时指礼、乐、射、御、书、数,以后范围扩展,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以至天文历算、农桑水利、医药百工,都属“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是理性的、道德的,通过博文约礼,学习修养而达到;游于“艺”则是感性的、艺术的,经技艺的学习而得之。前者是社会性的,人所共同;后者是个性化的,随各人兴趣条件不同而异。而从修身进德的次第来看,个人的道德修养则是一个从人伦之德始,由具体而抽象,由近而及远、由低到高的的修身进德之进程和道德教育之次第,即所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王殿卿先生主讲的题目是“儒家伦理 中华美德 学校德育”。王先生的讲座实际上是对自己18年来从事学校中华美德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第一,王先生通过回顾历史,生动地说明了文化乃是一个民族在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生命,是族群与国民身份认同的前提。第二,通过对历史上的中华美德教育实践的回顾和放眼中国现实社会及香港、台湾、东南亚儒家文化圈的儒家伦理教育现实,王先生提出“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是中国人的共同精神价值。第三,王先生通过已连续进行18年的中华美德教育实践说明,“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在今天社会要实现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化,才能实现传统与现实的融通与接轨, 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滋养。第四,关于中华美德教育模式,王先生提出在教育环境上要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维互动”,在个体道德内化上要注重读、抄、做、写、评,在教育载体上,要文以载道,弘扬中国教育以“文”“化”人的优良传统,形成以经典文化、节日文化、地域文化为架构的中华美德教育模式。第五,关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王先生指出要大力培训国学师资,提出没有国学教师的培训,就没有实实在在的国学教育,对国学弘扬和传播,教师要有担当。
二位先生怀着对弘扬传统文化的赤诚之心和深刻的忧患意识,用多年国学传播和教学的经验和心血,将讲座主体讲解得深入浅出,并贴近学校德育教育实际,获得了在座的来自不同地区教育领导的深刻认同。主题讲座结束后,在座听众也和二位先生进行了现场互动。正如今天到会的山东潍坊教育局领导所言,他们在本次讲座上深受感染,回去之后一定会深刻地思考中国的德育、中国的国学如何落实到教育实际当中。本次讲座将会通过带动一批人,进而带动更多的人来一道弘扬和推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她也将对一代中华后代的培育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