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报与尼山论坛共同举办座谈会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4-03-28 22:05:29 阅读:次
本报北京1月17日电(记者梁枢 通讯员王齐)为了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本报与尼山论坛组委会16日共同举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许嘉璐、邢贲思、汝信、叶小文、许琳、刘长乐等尼山论坛主席团成员,围绕加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研究与传播,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推动建设和而不同的和谐世界进行座谈交流。
许嘉璐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是进一步做好尼山论坛跨文明对话的重要指南。5年来,尼山论坛从孔子故乡曲阜尼山走向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走向纽约联合国总部所开展的系列对话活动,都是秉承这一思想理念而作出的积极努力,站在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最前沿。他说,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价值观念,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要“扬弃”。
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出席会议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四个讲清楚,首先要求我们要研究清楚。为此就必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文明对话,在文明对话当中找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体系。这就需要由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参与进来开展多学科、多层次的研究,开展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对话。
与会者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革故鼎新的改革时代,与世界文化空前融合的时代,我们必须关注当下、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博采众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例如,儒释道兼容并包、和谐共融的文化品性,特别是与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与文化的包容共处,使得我国的宗教与社会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以及宗教内不同教派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滋养、和谐共生、共进共荣,谱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独特而绚丽的篇章。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和生存智慧,中华文明的核心伦理观正在实践中逐渐转化为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兼爱宽容等行为准则,具有明显的时代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世界多种文化的共通共融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兼收并蓄、精益求精的特质,以及开放交流、和平互动的诚意,必将有效推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对话,并在对话中完成自我升华。中华文化自身的特质和诚意,决定了它不会冲击、消解乃至侵蚀其他文化的价值观;恰恰相反,中华文化会在努力展示自己文明中所具有的不朽智慧的同时,欣赏和尊重其他文化,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与会者认为,道德在我们整个社会发展过程当中起着一种精神动力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了要进一步搞好经济建设,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任务也十分繁重,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加强道德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古为今用。特别是从儒家伦理思想的精华中汲取合理积极的因素,将其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融入思想道德建设中,这是我们整个思想文化战线所有同志的一项重要责任。我们要把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切实地贯彻到尼山论坛工作当中去,促进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振奋中华民族的精神,提高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尼山论坛组委会还就做好将于今年5月21日至23日在山东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尼山论坛进行了专题研究,同时增补了副主席、主办单位及新兴媒体战略支持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