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博士辞掉官职 扎根农村办书院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4-05-04 13:34:09 阅读:次
2014年4月12日,灵宝市焦村镇弘农书院周年庆典上,北大博士何慧丽回到了她熟悉的地方。刚下过雨的院子里,土地有些潮湿,花草树木正绿,这是她喜欢的乡野春天的味道。
3月底,何慧丽刚结束了在美国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生活,从著名的霍普金斯大学回到了灵宝一个叫罗家村的小山庄。一年前的今天,何慧丽在此组织成立了弘农书院,她把在开封未完成的乡村建设心愿挪到了这里。
罗家村是何慧丽出生的地方,20多年前,她从这里走出农门考上北京大学并读完博士生。10年前,她去到开封兰考县挂职。在兰考,她发起合作社运动,梦想能将一盘散沙的农民组织起来对接市场,并以此解决“三农”问题。在兰考,她留下热议一时的“教授卖大米”话题,还有“购米包地”、“资金互助”、“快乐猪”这些在农村尚属新鲜时髦的东西。但现实是残酷的,她发起的合作社相继销声匿迹了,只留下一个有些走样的兰考南马庄合作社。
来到罗家村,何慧丽会留下什么?
村里建起文化书院
一年前的4月12日,灵宝罗家村弘农书院在废弃的村小学挂牌成立,一如何慧丽在兰考成立首家合作社时的热闹。
当天的成立仪式,她请来了学者温铁军、灵宝的党政领导和不少志愿者。挂牌后,她回到开封递交了辞职报告,离开了挂职10年的开封市,在那里,她曾经担任过兰考县副县长、禹王台区副区长、开封市市长助理。虽然身份一直在变,但何慧丽的心愿只有一个,就是实现知识分子的学术抱负,探索农民合作与城乡合作。
最近,何慧丽又在弘农书院搞了个热闹的周年庆典,持续了三个小时才结束,在罗家村的历史上,还没有过这么隆重的场面。周年庆的第一项,便是罗家村的村干部各自给自己的父母、妻子洗脚,然后是罗家村的村民上台讲述自己这一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
“这不是节目表演,这是发自内心、合乎人性的改变,我的愿望是在罗家村首先实现尊重文化、敬畏传统。”何慧丽说,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协助农民综合合作、促进城乡良性互动是最终目标,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是落脚点。
“一个人对父母、对配偶、对儿女不够好,家庭就不和谐,其他的都是奢望。”何慧丽说,生态农业、城乡合作首先就是个良心活儿,一个没有道德的人不会去搞生态种植,同样,一个品行不高的城市人也不会去体谅农民劳作的辛苦。她将弘农书院的口号定为“尊道贵德、和合生态”,希望在具体的生活和生产中凝聚全社会正能量,实现乡土家园复兴梦想。
这个变化也源于何慧丽自身,常年奔走在乡村的她一度疏远了儿子,母子关系很紧张。两年前,何慧丽将儿子寄宿到开封一家文化机构,一星期后,何慧丽去接儿子。她没想到的是,学校安排了一场儿子给母亲洗脚的功课。
“当儿子的手碰到我的脚时,当时我就僵住了,不知所措。”何慧丽说她从惊讶中回过神后痛哭了一场。这一场洗脚后,母子俩的心拉近了,沟通也顺畅了。
罗家村村民樊欢欢是弘农书院的义工,已为人母的她每天都要来书院一趟,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回到家后,和公婆、丈夫相处愉快。樊欢欢说,以前她可不是这样,家里矛盾很多。
这一年,罗家村的变化还有很多,村里有志愿者给老人洗头洗脚,中医按摩;农历正月十五、八月十五,村里举办了两次80岁以上老人的集体寿宴,重阳节那天,全村老年人欢聚一堂。
但何慧丽没有忘记她的宗旨,去年,书院成立了弘农沃土合作社,组织村民和社员开展有机农业和合作社的学习培训。2013年,合作社发展有机苹果实验田近30亩,参与农户近20户,2014年将达到40余户近100亩的规模。对于有机苹果的销售,书院推动实践道义流通模式,由企业家或市民以双方协商的道义价格向农户认购,探索低成本、低风险和高质量的道义苹果生产、流通和销售机制。
偏离设计的合作社
10年前,何慧丽刚到开封时,刚读完博士,在中国农业大学当老师。10年的乡村建设行动,让她褪去不少书生气,多了沉稳和干练。对她来说,10年来,既有痛苦、挫折,也有执著和收获。
4月12日的书院周年庆典上,何慧丽没有像往常搞活动那样自己当主持人,而是坐在一旁观看,但到了村民分享心得环节,她还是忍不住跑上台拿过话筒,帮助那些表达不清楚的老乡把话说得尽可能圆满。
“那时候是个理想派,激情派,一心想尽快把事情干成。”从南马庄到罗家村,何慧丽的心态变了,不再那么急吼吼的,也不再事事都冲到第一线。“我作为知识分子参与的那些事情,本质上只是个方向意义和示范意义。合作的历史,无论是经验或者教训,都是基层群众为主体在做,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何慧丽清楚地记得自己初到兰考时的状态,她甚至有点等不及县里分配工作,就四处打听,想找与农民合作、为农民办事的热心人。然而,真正做起来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当她去动员农民搞合作社时,很多人都笑她发疯了,一个副县长去做这种事情。
在兰考,她从发动腰鼓队、文艺队开始,一点点培养村民的合作意识,为了鼓励农民,她甚至把兰考扭秧歌的农民带到了中国农大百年校庆的舞台上。后来,贺村、南马庄、陈寨、胡寨四个合作社相继在兰考成立,促发了一系列城乡社会、经济、文化互动的事情,诸如2005年兰考农民新合作文艺队进京演出、2006年教授卖大米,以及2006年、2007年购米包地及其价格听证会,还有北京、郑州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的初创等。
弘农书院的周年庆典上,何慧丽把兰考南马庄合作社负责人张砚斌也叫来了,并让他和罗家村的村民分享这些年的所得。南马庄合作社是何慧丽倾注了大量精力的“作品”,但事与愿违的是,南马庄后来的道路也和当初的设计有所偏差,何慧丽倡导的城乡互助元素越来越少,如今合作社发展最好的反而是农民资金互助,南马庄将村里的“农民银行”开到了县城里。
“我这个人很单纯,认准一个事就一根筋地干下来。有人嘲笑我说,你在开封挂职,已经10年了,你10年都弄了个什么事呢?”何慧丽说,今天我可以跟大家老实地坦白一下:10年来我就弄了一个事,即由知识分子参与的当代新乡村建设的事儿。
何慧丽也庆幸赶上这个时代,“这10年是我人生中最为亮丽的一段时光,这段经历对我今后的人生有着基础性的影响,它决定了我的学术和人生价值走向。”
“道义流通”能否实现
从豫东兰考转战豫西灵宝,何慧丽始终坚信,农民只有合作起来才有力量,才能避免被市场边缘化。“农民合作、城乡互动”是她10年来探索的核心。
她也一直在实践着城乡互动的理念,弘农书院不再是农民自己搞,而由灵宝市焦村镇罗家村村委会、焦村镇民间12社团、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江苏一家公司共同发起。去年,弘农书院举办了三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乡村建设”研修班,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人参与,他们中间有农民,有知识分子,有普通市民。
“我们做的还是文化启蒙、消费启蒙的工作,如果能够通过农民合作自助和城乡互助发展的方式,探索出一条低成本、高实效的乡村建设路径,那可是功德无量的事业。”何慧丽说,这样的乡村建设与城乡关系建设不污染环境、不让人身心俱损,失序的村庄会重建、失去的乡愁会再回来。
10年,她也摸清了乡村建设之路的发展逻辑。“对我来说,有经验,有教训,我在思想上也有了改变过程,即从行动的技术层次,到制度创新和政策体制扶持层次,再到弘扬传统加强文化道德修养的层次。”
她不止一次在论坛中发言说,一个安全的、透明的农业经营制度创新,若要成为一个普遍性事实,不只是需要政策层次、制度层次,更需要道德文化层次的转型相配套,这是她在参与实践时得到的启发。
弘农书院的“道义流通”模式就是从人文关怀上入手,书院承诺对有机农田保收,并向农民推广有机农业种植技术,收获后和城市消费者直接对接,实现“苹果道义收购—处理—道义卖出”过程。
有时,何慧丽也会感叹在基层做事很无奈,但她一直有恒心,不想待在高校躲进书斋搞学问。
社会学者曹锦清教授对何慧丽的行为充分理解:“关于乡村自治、农民合作化,我们谈了将近百年了,何慧丽能利用挂职的机会寻找农民的合作化之路,这是值得尊重的。我们是坐而论道,她是直接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摸索各种农民合作的基本规则和理论,这是当代中国学者最可宝贵的地方。”(转引自孔子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