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传统文化思想在治国理政中的应用(下)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4-11-20 21:09:20 阅读:次
习近平传统文化思想在治国理政中的应用(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领导文萃》: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您认为应该如何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杰:首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是一种社会制度长期普遍遵循的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充分说明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因此,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二十四个字来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涵盖了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一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立国的根本,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依据。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是内在统一的。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与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从文化发展的历史传承性和价值观的民族根基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与源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在整体上是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选择性吸收、创造性转化的成果,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但其中的某些思想要素,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如民主观念。中国古代以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代表的民本思想,尽管绝非民主思想,但却又与现代民主有着某种相通之处。再如,和谐思想。尽管中国古代的和谐理论和实践与现代社会的和谐有着巨大的时代落差和文明形态的差异,但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全球化时代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追求和谐,建设和谐社会,是现实社会的需要,也是人们内心的渴望。习近平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上的富强,在古代中国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但是这样的富强只是局部性、阶段性的,但并未达到也不可能真正达到整体的和持续的富强。还有,民主、文明、和谐等思想,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早就出现了,但是因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也仅仅停留在一种美好愿景的层面上,或是仅仅体现在文化典籍之中。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致力于解决富强、民主、文明问题,努力追求实现社会的和谐。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凝练是中国共产党长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积淀,凝聚了包括古代中国人民在内特别是近代中华儿女的价值追求的精髓,并根据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期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价值观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再次,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所以,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来说,一是要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应该继承中国古代哪些优秀的、核心的传统文化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上述六个方面,其中讲仁爱、崇正义、守诚信,主要是传统美德方面的内容。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总起来说“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自然要大力继承发扬。
二是要把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牟钟鉴先生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成为‘两张皮’,而应密切结合。”所以,我们应该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一问题上,我认为,张岱年先生提出来的“综合创新”论在中国文化论争中是一种极具价值的学说。“综合创新”论抛弃了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僵固的思维模式,排除了盲目的华夏中心论和欧洲中心论的干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胸襟和兼容的态度,对古今中外文化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结构形式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审慎的筛选,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和谐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发扬民族的主体意识,经过辩证的综合,创造出一种既有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为此,我们既要对传统文化中有益于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成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样式,例如,将传统的重义轻利价值观创造性转化为义利兼顾的新型的价值观;将儒家所极力倡导的“贵和尚中”精神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和谐理念;同时,我们又要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状况,把传统文化的主导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导向、价值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观。
此外,习近平最近在上海考察时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面向全社会做好这项工作,特别要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这实际上,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指导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
《领导文萃》:对于传统文化和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习近平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当下,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您如何理解习近平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论述?
王杰: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价值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对于传统文化和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习近平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关于文化软实力对国家富强的支持作用,习近平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中华民族是富于梦想的民族。五千年来,我们的先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神州大地上很早就播下梦想的种子。《诗经》上就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提出了“小康”的理想。《礼记•礼运》篇中,孔子又提出了“小康”和“大同”之说,把人类理想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实现“天下为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之梦,一直是历朝历代有识之士的不懈追求。从文化传承的视角看,今天我们所提出的中国梦,既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也是中国古代大同理想在当代中国的最新话语表达。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既古老又常青的光荣与梦想,浓缩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基因。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绵延不绝,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孕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这种独特文化赋予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诸多价值理念构成了“中国梦”的重要哲学基础。比如说,“克己复礼”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平权思想等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的是中华文化的复兴。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比如说,孝道。百善孝为先。曾国藩说,“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古代以孝治天下,有“大逆不道”、“十恶不赦”,其内容中都有“不孝”一条。“人不孝其亲,不如禽兽。”鲁迅先生说,“不孝敬的人是天底下最可恶的人”。孝敬父母,不仅体现在要让父母吃饱穿暖,更要体现在精神关怀上。“作为儿女,善待自己的身体,也是一种孝。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兄弟姊妹和谐相处,也是一种孝,《弟子规》上讲,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再比如说,节俭。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俭绝不是小气,奢靡也绝不是大方。当用则万贯不惜,不当用则一分不费。”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精华不可丢。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针对国外一些人担心的“中国威胁论”,习近平先在法国就拿破仑曾说的中国是一头狮子的说法,指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之后在德国演讲中进一步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习近平以个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向世界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