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当代新实学 创新“经世儒学”观(之三)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6-11-09 16:27:32 阅读:次
构建当代新实学 创新“经世儒学”观(之三)
“实学”文化与中国实学研究
张践 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编者按: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其中提到的两个重要启示是“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这些讲话精神可以说与实学的主旨紧密相关。实学,反映了儒学的经世理念和价值,也可以叫做“经世儒学”。发掘儒学在管理、经济、文化、军事、法治、医学、外交等方面的资源,发挥其经世致用的功能,助力民族文化复兴,服务治国理政,打造新时期的“经世儒学”即构建“新实学”。
(中日韩三国实学研究会编著 中国财富出版社2015年版)
首先需要向读者介绍什么是“实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学、佛学、道学知名度很高,家喻户晓。在这些大的学术流派内部,又都有很多具体的学术流派和思潮,“实学”就是儒学内部存在的一种重要学术思潮。正如中国实学研究会开拓者、中国实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葛荣晋教授所说:“实学是一个具有多层含义的概念,它既包括有元气实体哲学、道德实践之学,又有经世实学和实测实学,还有考据实学和启蒙实学等等。其中经世实学是中国实学的主流和核心。”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实学思想最早的倡导者。在探讨现实宇宙、人生、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孔子倡导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认为学习不是为了知识而知识,将学习当成一种智者的游戏,而是出于救国救民的忧患意识。所以孔子一向强调“学以致用”,例如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说,孔子开中国实学思潮之滥觞。
随着儒学的发展,中国实学逐渐形成了以“崇实黜虚”、“实事求是”和“经世致用”为主要特征的实学文化。实学之“实”自然是对应“虚”而言,在秦汉之后,凡是社会上虚玄之学盛行的时候,便会有实学思潮出现对其进行纠正。特别是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玄学、佛教、道教的大发展,社会上空谈玄虚,不务实效的风气甚盛,从而也激发了实学思潮的发展。从宋代开始,逐渐形成了张载、王廷相、王夫之的“实气实学”、二程、朱熹的“实理实学”、陆九渊、王阳明的“实心实学”、陈亮、叶适的“事功实学”、方以智的“实测实学”、乾嘉学派的“考据实学”、魏源、康有为的“启蒙实学”等等,17—19世纪是中国实学发展的高峰。在中国思想史上,实学思潮蔚为大观,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决定了中国文化崇尚实效、不重玄谈的基本走向。中国近现代及当代社会,不论传统的虚玄之学还是从欧美、苏俄传来的虚玄之学,都受到了中国主流文化的抵制和纠正,从而确保了中国社会基本沿着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方向发展。
中国实学作为儒学的一种重要思潮,也随着儒学传入了东亚各国,特别是韩国和日本。我们这里要特别向中国读者介绍一下当代中、韩、日三国学者研究、应用实学的情况。韩国17—19世纪出现的实学,是一种反对封建统治、具有现代指向的学术思潮,成为引领韩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思想武装。但是现当代韩国学者的实学研究,则出现了一种“抵抗西欧近代主义的含义”,他们认为“只要不放弃汉字文明(儒教文明)的思想传统”,才能将东亚三国从西欧中心主义的精神轨迹解放出来。日本则是三国中现代进程最早的国家,日本学者认为:近代以来,日本的实学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近代以后的“实用之学”,另一个则是近代以前的实学。当代社会技术中心主义已经成为社会主流,并有过度发展的倾向,因此近代以前的实学,在注重“诚”的意义上可以定义为“实心实学”,应当对于救治社会价值缺失具有补救作用。与韩国、日本社会相比,中国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落后,可以说现代化进程与纠正现代化弊病的需求同时摆到了中国学术界的面前。因此,当代中国新实学的构建,或者换言之,实学在当代中国的思想价值,应当是具有多方面内容的。既需要提倡“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之风,又需要倡导“实心实德”、“诚意实修”之行,以便促进中国各项社会目标的实现。
中韩日三国实学研究会联合出版这本“影响东亚的100为实学思想家”,一方面是为了解决三国各自的社会问题,更是为了促进三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建构一种具有东亚特色的东方现代化文化模式。这种东亚文化共识的建设,也是我们三国实学研究会为三国和平发展努力的一种尝试。
(本文为作者代表中国实学研究会所作的《影响东亚的99位实学思想家》序言,原文稍有变动,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