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圣源书院创建回顾与未来展望/王殿卿 陈洪夫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4-04-15 18:12:49 阅读:次
王殿卿 陈洪夫
尼山圣源书院即将迎来五岁的生日。2008年遵循党的十七大精神,书院在泗水县圣源山庄宣告成立,2013年的今天,在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文化兴邦的号令之下,庆祝它的五周年。尽管它创建与起步,只有短短五年,但其行径却历历在目,值得回顾,并且对其未来抱有美好的期待。今日尼山圣源书院的一切,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晶,它面对未来,路程崎岖,任重道远。作为与书院结缘,并为之付出微薄心力的我们,挂一漏万写些回忆与希望,与师友和同道分享。
一、创建 定位 起步
尼山圣源书院,位于山东曲阜以东25公里的尼山脚下、洙泗之滨。尼山是孔子诞生之“圣地”,洙泗乃孕育儒家思想之“圣源”,它标志儒家思想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生命活力。书院西邻尼山“夫子洞,南距颜母山,均在千米之内。这里,是办教育、建书院,继绝学、开太平,建设国学教育的辐射源,成为普及儒学,教化万民,化民成俗,造化人才,建设文明,开展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与融通,让中华文化再次走向世界的最佳圣地。
2007年6月,国际儒学联合会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会后,出席会议的20余位专家,共同倡议创建尼山圣源书院。经过一年的论证与筹备,2008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2009年6月奠基、破土动工,2010年9月第一期工程落成,开始在新校址办学,2012年5月第二期工程竣工,已经初步具备办学的基本条件。
孔子诞生2500余年之后,在他的原始故里,千年尼山孔庙、尼山书院之旁,又落成一座尼山圣源书院,它将给当今盛世与复兴中华文化,留下一个历史的新记忆。
书院成立以来,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的领导与支持之下,在海内外众多学者以及社会贤达的参与和支持下,顺利创建,开始起步。
书院,坚持“民办公助,书院所有,自主运作,世代传承”的办学体制;本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用儒家思想,办儒家事业的精神;循着“当地政府支持,社会贤达赞助,学者群体办学”的路径;立足尼山,着眼国内,面向世界,联络国内外学者,继承和发展中国书院教育的优良传统,通过尼山论道、尼山会讲、尼山师训、尼山论坛、尼山体验、儒学之乡等载体,探索儒学的当代使命及其发展,为儒学在海内外的广泛传播,培育人才与教师等方面,做出力所能及的探索。
前四年,已先后举办10余次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先后有200余位海内外学者出席;举办5届书院会讲,来自海内外著名大学的近200位硕、博士生出席;与当地泗水县县委、县政府合作,为全县100余名干部,举办了为期一年的“国学大讲堂”;与台湾孔孟学会合作举办“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已连续举办4年,为10余个省市培训了750余位中小学教师;请安乐哲等当代比较哲学学者,来书院举办 “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师资班”,用英语讲解“四书”等文化经典,每期一个月,已举办2年,为海内外培训了40余位教师,对于如何培养一代“儒学使者”,做了有益的探索。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组委会,将“论坛”的永久会址,设在尼山圣源书院。为书院的历史担当及其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引与关键性的支持。
四年多来的主要办学活动
(一)尼山论道
建设儒学研究的新重镇
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等单位,合作举办和承办6次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近200位海内外学者出席。围绕中华文化的复兴,对儒学的当代发展与担当,对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智慧及其发扬等,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在当代探所儒学创新之路,众多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为开创21世纪以“尼山”为标志的“尼山新儒学”,搭建学术平台。
(二)尼山会讲
培养高端人才的流动站
与海内外有关大学合作,探讨培养国学人才的新模式,主动提供优势资源互补的平台,成为跨校合作、综合培养高端人才的流动站。与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以及台湾地区的中央大学、淡江大学等,先后举办5届书院会讲,来自海内外著名大学的200余位硕、博士生出席。各位博士生导师,背着干粮,带着学生,云聚于此,几位导师轮番登台,讲解自己最新研究成果与思考,引发参与的师生思考与论辩,激发新思维,形成新理路,达到“教学相长”,提高教育实效。这是古代书院“以人物为中心”,出成果、出人才的优良传统。
(三)尼山杏坛
面向当地的国学大讲堂
书院所在地,山东省泗水县全力支持书院建设,无偿提供100亩建设用地、硬件建设资金,以及组织、人力的保障与支持。
与县委、县政府合作,为全县100余名干部,举办了为期一年多的“国学大讲堂”。10几位著名学者“下乡讲国学”,效果良好,深受欢迎。
(四)尼山师训
培训国学师资的新基地
1、举办“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
借助台湾《中国文化基本》(“四书”)课程的教学与教育丰富资源,与台湾孔孟学会合作举办“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台北市教育局帮助选派,从事《论语》教学10年以上资深的中学教师,来书院任教。已连续举办4年,为10余个省市培训了750余位中小学教师,以提升国学教育的水平与质量。
2、举办“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师资班”
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方关系中心、美国夏威夷大学合作,请安乐哲等当代比较哲学学者,来书院举办 “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师资班”,用英语讲解“四书”等文化经典,每期一个月,已举办2年,为海内外培训了40余位“儒学使者”,旨在探索中华文化再次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是用西方思维与话语讲述中国,还是用中国思维与话语讲述自己”。
(五)尼山论坛
不同文明对话的新道场
1、南有博鳌亚洲经济论坛,北有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组委会,将“论坛”的永久会址,设在尼山圣源书院。2010年9月,2012年5月,已经先后举办两届论坛,都在书院开幕,并承办了5个分论坛,千余位海内外多元文化的学者、各界代表云聚于此,开展不用文明的对话,使得和而不同、世界大同的儒家核心价值,从尼山传向世界,这是孔子及中华文化在21世纪从尼山出发,再次走向世界的新标志。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撰文,著名书法艺术家欧阳中石先生手书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碑”,碑长9.6米,高 1.5米,采用尼山青石,坐落于尼山圣源书院。
许嘉璐在碑文中称,“中、美、英、法、德、意、日、韩诸国儒学及基督教学之俊彦欢聚于尼山之麓,共论和而不同与世界和谐,此全球化中不同文明对话于中国之始也”。他认为当今“精神、社会、环境危机四布,浮躁、欺诈、仇恨遍地”是“人类危乎殆哉”,智者鲜有“不思以解者"。碑文强调“儒圣孔子诞生之所,国人心中之圣地。孔子所倡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孝悌为仁之本、修齐治平诸论,久为国魂”,“自当献于世界”。“而他国文明之精华亦应为我所取”,“如是,则世界之和平有望矣”。
2、承办海内外有关单位、团体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2012年11月书院承办了,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孔子基金会、清华大学哲学系主办的“儒学与全球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六)尼山寻根
儒家文化寻根的新平台
1、海内外人士、青少年学生,儒家文化寻根体验基地
近两年已经接待一些海外孔子学院的学生,香港中小学学生,国内企业管理人员,来书院扎营、培训。山东大学已把本院作为有关国家孔子学院学生的体验基地。
2、海峡两岸文化寻根问祖的新平台
●孔子第79代嫡长孙衍圣公、奉祀官孔垂长先生一行,于2012年春冬,先后两次考察书院。
● 2012年4月,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先生为书院报告厅“明德堂”题匾。
●、2012年5月23日,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先生来院,为海内外博士生论坛演讲,并为书院题字留念。
书院4年多来的主要活动
2008 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论坛
2008 泗水县干部教师国学大讲堂
2009 东西方文化比较新视野安乐哲师生论道
2009 第一届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
2010 尼山论道 —儒学的继承与创新
2010 第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和而不同与和谐世界-儒学与基督教和谐对话”
2010 儒学名家圣源论道---“百年儒学与东方文明复兴”
2010 第二届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
2011 钱穆与新亚----当代书院建设研讨会
2011 尼山会讲:何谓中华心
2011 海峡两岸四地中华文化博士论坛(会讲)
2011 第三届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
2011 首届届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师资班
2012 第二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和而不同与和谐世界:信仰·道德·尊重·友爱”
2012 第二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分论坛---海内外博士生论坛
2012 第四届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
2012 第二届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师资班
2012 第一届尼山新儒学---探索儒学创新之路国际学术论坛
2012 第一届儒学与全球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二、天时 地利 人和
尼山圣源书院,能有今日的创建与发展,绝非偶然,它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
天时
中国书院教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历代中国学者、社会贤达、各级官府共同创造的中国式教育。书院在普及儒学、承传中华文明,培育民族精神,造化人才,孕育大师等方面,功德千秋。
1901年,清政府下令全国的书院一律改为学堂。延续千年的中国书院教育,开始被西方教育制度所取代,开启了学校教育“去中国化”并全盘西化的历史新篇章。百年之后,在中国大地上,各式各样的书院再次萌生,这究竟是一种“倒退”,还是中国教育的再次复兴。
1991年,苏联解体,他给“走俄国人的路”以及百年效法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思维,画上了句号。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代表中国人选择了“走中国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的背后,是一种文化选择,中华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中国未来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于是,1993年,北京大学季羡林、张岱年、汤一介等学者,带头开启了“国学热”。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文化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建设”,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和以诚信教育为中心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任务,2004年在韩国创办了第一所孔子学院;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孔子及其思想传向了全世界;2012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在论证中华文化复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文化兴邦的新战略。
这20余年中华文化回归与再兴的历史,就是尼山圣源书院,以及众多书院在全国各地破土萌生的天时。天寒地冻无生机,春雨天暖万物生。
文化兴衰,教育有责。任何民族的文化承传与发展,都要依靠本民族的教育。一个历史时代,所采用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能够显现其教育文化的选择性。教育本身的文化自觉,直接影响一代代国人的文化意识与自觉,以致族群归属与国民身份的认同。只有一代代国人文化历史意识的增强和人文素质的提升,才有实实在在,持续长久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百年的教育史,是全盘否定以书院教育为代表的中国教育传统,全盘引进外来教育的历史。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学好英语,可以改变命运”,重外轻中、重智轻德,不断淡化学校教育中华文化主体性,所带来的深层忧虑,促使人们反思中国百年的教育史,在21世纪能否回首开发两千余年中国教育所积淀的智慧,恢复中国教育的中华文化主体性,在总结和吸纳外来教育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建设中国教育之道与外来教育之器,道器新整合,建设中国特色的新教育。
历史对于中国教育的新要求、人民对于中国教育的新期待,使得尼山圣源书院以及众多书院应运而生。正在兴起的民办公助的书院教育,将与公办的体制内教育,遥相呼应,推动21世纪中国教育的新发展。
地利
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生的2-3代人当中,只有那些直接或间接读过《史记》的人,知道孔子的诞生地在尼山,陬邑昌平乡。今日尼山的孔子家庙,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宋元明清香火不断,而在20世纪百余年中,随着孔子及其儒学的历史遭遇,人迹寥落,甚至“文革”毁孔“头头”谭浩兰也未来此。进入20世纪末,随着孔子被“平反”,曲阜“三孔”逐步成为世人朝圣之地,使得尼山也逐渐日有寥寥人气,残垣断壁,满目荒凉的景象,开始改观。尼山圣源书院的创立,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开幕,连接日东高速公路与尼山的“圣源大道”修通,再次激活这里的文化资源,来此朝圣者日益增多。目前济宁、曲阜正在开发“尼山圣境”的文化项目,将使这里成为东方的“麦迦”。尼山圣源书院也将与拟建的诸多书院合作,形成一个“活态”继绝学,开太平的东方书院之城,成为当代儒者弘道明德新道场。在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推动之下,以尼山为标志的孔子及其儒学,必将以全新的面貌从此出发,再次走向世界。
泗水县,地处尼山圣地与洙泗圣源,得天独厚,迎来发展的历史新机遇,有了“中国泉城,圣源泗水”的新定位,找到未来发展和走向世界的文化新支点。一个财政收入并不丰裕的泗水县,要支持创建一所无法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尼山圣源书院,颇费踌躇。但是,县委、县政府的领导集体,数次召开专题会议,反复论证,最后决定,书院不仅要建,还要建好,要建成百年精品。从书院用地、经费投入、到人力支持等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书院征地,涉及几十户农民土地转换,可听说是为“老祖宗”办事,所有村民都在相关合同上,按下了自己的手印,以表示拥护,一个多月时间,转换工作就顺利完成。在书院建设的关键期,县里领导日夜守在工地指挥,巨细无遗,汗流浃背,令人感佩,永存记忆。而今,这座从圣水峪乡的田地里生长出的书院,公路通达、林木繁茂、屋舍俨然、典雅素净、正在改变着当地的文化景观,也锻造着泗水县一张烫金的文化名片。
正是位居这块世界独有的风水宝地,尼山圣源书院才能够得到海内外各界的关注与认同;正是有了泗水县政府和60万父老乡亲的支持,尼山圣源书院才得以落地生根。
人和
2007年冬,丁冠之老师在创建书院的论证会上,就提出,书院的领导班子“要找准人,这是人和。人和做到了,可在一定意义上改变天时和地利。书院这个班子,要有共同信仰,共同的目标”。他不仅说了,且身体力行,在他出任尼山圣源书院执行院长期间,就是依照这个思想,完善、团结、建设书院的领导集体。从书院院长牟锺鉴教授,到所有领导集体成员,以至办事机构的人员,都以“用儒家精神,办儒家事业”的思想为指引,将为孔子与儒学能够做些事,看作自己的责任与追求,对于历史赐给我们得以实现这种追求的机会,百倍珍惜。五年多来,书院领导集体,没有职务高低,只有师友情谊;没有名利计较,只有尽职奉献;没有摩擦消耗,只有配合默契;没有议而不决,只有说干就干。可以说,“人和”既是书院组织模式的一种追求,更是书院创建与发展的“永动机”。
办好书院,需要联络与凝聚各方人士、团体、机构的力量。冠之老师特别强调,“研究儒学的人不怕多,人越多,对儒家文化的弘扬就越有利”,办好书院,需要“大家一起干”。“我们办书院的初衷,就是团结海内外儒学同仁,弘扬儒学,而不是搞排外的小圈子,我们这把年纪,这种事是不屑为也不愿为的,要‘君子群而不党’,在泗水办书院,对曲阜是‘众星拱月’”。这种宽广的“人和”思想与实践,使尼山圣源书院,得到了“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组委会、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台湾中华孔孟学会、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等海内外高等学校、学术团体的认同与支持,集聚了众多海内外学者和社会贤达,纷至加盟,为书院的创建与发展,开创出“人和”的广阔空间,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班子 生源 经费
事在人为。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如何把书院办好、办下去,尚需付出艰辛,任重道远。
五年来,书院的定位与宗旨,任务与模式,操作与运行等等,有了一些探索,初步有了一些思路,只是起步,尚需再探索。形成书院自身特色,有了自己的品牌,产生了教育实效,得到社会认同,能够立足社会,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有一定作为与影响,需要时日,至少需要30年,需要两代人连续奋斗。
首先,是“班子”,一个有信仰、有责任、有活力的领导集体和教师团队。这支队伍与体教育制内不同的是,不仅在学养上求高尚,在年龄结构上,55—60岁以上退休的教职员工,而且是“背着干粮给孔子打工”志愿者群体。五年来,尼山圣源书院,自牟锺鉴院长以下,所有领导成员都是“义工”,来书院讲座的海内外教授,也基本上是“义讲”。面对依靠各方资助和捐助,来维系书院前行的“财政”,只能坚持勤俭办院,作出奉献。如此“高调”的局面,能否维系,能否有变,是对新的领导集体一个挑战。
其次,是“生源”,一个具有“人气”意义上的“生源”。学术研究,各种论道、论坛,需要有学者的“人气”;造化人才,举办“会讲”,需要有关高校、研究机构及其导师的合作,使生源、经费、文凭,得以保证;为海内外培训国学师资,也难在“生源”,体制内的国学教育,刚刚松动,未设专任教师,大量“兼任”教师,是否有来书院接受培训的需求,即使有需求,学校有无此种培训计划与经费,都是制约“生源”十分现实的因素;尤其是,面向海外培训“儒学使者”的“生源”,难度更大。既无“文凭”的引力,也无“时尚”的服务,若能广开“生源”,是书院面对的挑战与考验。
第三,是“经费”,探索建构一个政府为后盾,社会贤达赞助,多种渠道筹措办院经费的体系。
五年来,书院的创建与运作的主要经费,是泗水县投入的,省市投入了一些重要项目的经费,在社会贤达赞助部分中,首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友会主席陈志新先生,他先后资助百余万港元,成为尼山论道、师资培训等项经费的主要来源,令人敬佩,功德无量。实践表明,当地政府支持、社会贤达赞助,学者群体办学的格局,已有轮廓。进一步深化探索,使其不断完善与稳定,仍需时日。
作为“民办公助,书院所有,自主运作,世代传承”的尼山圣源书院,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社会公益教育的机构,与公办教育相比,它没有政府合法的教育拨款;与一般民办教育相比,它不是学历教育,没有稳定的学费收入;与一些特高收费的“高管”版相比,它不以赢利为宗旨。有关培训,即使象征性地收些学费,也带有很大程度上的“公益性”,在开创阶段,只能尽量少亏钱,能勉强收支平衡,就谢天谢地了。至于尼山论道等项学术活动,尽管坚持,规模小、层次高,花钱少的原则,也需要全额投入。
经费,是书院发展的基础。古代书院在官府支持下,多数靠“学田”维系生存与发展。而今,政府对于书院建设尚无政策,就给它的未来发展,造成艰难。
我们始终寄希望那些对于儒家思想及其弘扬的社会贤达,尤其具儒家情怀,并通过运用儒家思想管理企业,而获得发展的企业家,能够关注与支持,这种“公益性”的书院建设,并与书院良性互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友会主席,香港富邦海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新先生的真情赞助的善举,应成为内地,尤其是山东籍企业家的学习榜样。一个企业若每年捐助50万元,有这样的5个企业,坚持10年20年,一所在教育界立定脚跟、做出贡献、受到认同,影响深远的现代书院,就算办成了。这是当代企业家的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责任,是中国企业在中国教育顶层设计部分,具有战略意义的“慈善公益”行动。当今,中国书院处处萌生,需要大批企业家的参与加盟,
企业与书院联盟,共同振兴中国教育。对此,如能有广泛社会认同,形成社会风气,对于中华文化的复兴,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了更大的希望。
过去五年,尼山圣源书院,所举办的学术活动与各种培训,从层次、规模、效果、影响来看,不比一些高等学校的相关系、所、院的同类活动,相差多少,但它所投入的经费比较少,不仅毫无浪费,而且并非国拨。如此社会办教育的模式,似乎应当引起政府的关注与支持。也是书院继续探索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