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国哲学的通见、睿智和精义——“念张岱年先生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4-06-02 20:44:07 阅读:次
科学网讯(记者钟义见)5月24日至25日,为纪念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泰斗张岱年先生诞辰105周年,由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文化书院、中华孔子学会、张岱年学术研究会及河北师范大学张申府张岱年研究中心协办的“古典中国哲学的通见、睿智和精义——纪念张岱年先生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哲学系主任王博教授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陈鼓应,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葛荣晋,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羊涤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桂钿5位资深学者对张岱年先生生前为人、为学及学术贡献进行了深切缅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方克立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存山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中江教授等学者在大会发言,通过不同视角展现了张岱年先生在哲学、文化思想和哲学史研究的成就,肯定他一生真诚地信持辩证唯物论,在青年时代就重视研究中国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传统,试图创造一个“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天人新论哲学体系,晚年又提出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现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次会议既关注张岱年先生对中国哲学的整体性思考和洞察,同时也立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进展和当代发展新趋势,努力对古典中国哲学的通见、睿智、实质和精义作一些新的阐发。在讨论中,与会学者回顾了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肯定了该学科在现代中国哲学乃至现代哲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以冯友兰、张岱年、冯契、任继愈等为代表的老一代学者对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提出了当前学科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和挑战,以哲学与哲学史、创作与阐释、范式比较与综合创新等问题为重点,对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
与会学者还围绕“文化的普遍性和差异性与古典中国哲学的通见”、“古典中国哲学的睿智、思维方式、主要观念和学说的精义”及“古典中国哲学的开放和融合”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新闻链接:张岱年先生简介
生(1909—2004)字季同,别署宇同,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33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后任职于私立中国大学,1946年任清华大学副教授,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79年后连任三届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后任名誉会长。代表作有《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等,其著作已经结集为《张岱年全集》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