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儒学精华有益当今 对民族文化应有温情敬意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4-03-18 21:36:18 阅读:次
2011年12月10日,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华实学研究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的“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即将开讲。首讲嘉宾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先生担任。
如今,国学正成为全社会日益关注的热点,古代先哲们留下的这笔宝贵遗产应该如何继承,这也成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积极思考的问题。国学是什么?国学在当今社会中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在领导干部中推广国学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对当下的国学热应该怎样看待?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网文化中国特别采访了《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一书的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尼山圣源书院副秘书长王杰先生。以下是采访实录:
文化中国: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即将开讲,请您介绍一下策划这一大讲堂的初衷。
王杰:即将开办的“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四卷本)为依托;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举办“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的初衷,简单地说,就是为了更好地在领导干部中深入持久地传播国学知识,也包括目前大家十分关注的古代官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文化中国:事实上,国学一直处在争议中。首先就是国学的概念,您如何理解。在“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中您是如何对国学内容进行分类的。
王杰:所谓“国学”其实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它的原始含义,一层是它的现代含义。国学的原始含义就是指西周时期设于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就是指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这一点是历史事实,没有太大争议。引起争议和歧义的是国学的现代含义。国学的现代含义就是指以经史子集为主体的本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从学术意义、现代意义上看,国学是个外来词,它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相对保守的传统士大夫阶层对本国的学术传统的总称,大意是指与西学相对的本国所固有的学问、文化。这是当时清政府驻日大使黄遵宪在1887年完稿、1895年正式刊行的《日本国志》里记载的。“国学”这一概念在二十世纪初被引入到了中国,最先在中国使用“国学”的人是大学者梁启超。当今有些学者反对使用“国学”概念,我看也大可不必,荀子说过,约定俗成谓之宜。很多概念都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国学概念就是这样。学术意义上的国学被引进中国之后,迅速流行起来,但关于国学的定义,学术界并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我认为,这个问题短期内不会有解决的可能。为什么这么说呢?对“国学”下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定义,可能会像对“文化”下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定义一样,看来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很难在同一个问题上取得共识,尤其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更是如此。就是当年的国学大师们,如章太炎、梁启超等人,对国学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分歧。现在对国学的定义有几十种之多,可见,在究竟什么是国学的问题上,学术界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但我们求同存异,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可以把国学分为狭义上的国学和广义上的国学,狭义上的国学就是指传统的经史子集,而广义上的国学则包括民国以前中国所有的学术与文化的总和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不但包括哲学、史学、文学、考据、天文、地理,而且还包括书画、术数、医学、星象、音乐等,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我在主編的《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中,是按照国道、国学、国艺、国术来划分的,当然,这只是对国学众多划分中的一种,不必也不可能人人都认同。
文化中国:对于国学在当代存在的意义,各界也有一些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会阻碍中国实现现代化,对于此,您如何看。
王杰:如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面临的最大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结构、政治制度、阶级关系、社会组织、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呈现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西学东渐”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启蒙运动,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全盘西化论”,“西学”与“中学”、“新学”与“旧学”、“全盘西化派”与“东方文化派”之间的中西古今的论争,儒学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以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为纽带构建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清王朝覆灭后,儒学丧失了两千年之久的统治意识形态地位;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远动的批判,提出“打倒孔家店”,儒学沦为落水狗,人人喊打;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破四旧”,认为中国传统文是垃圾,是迷信,是保守的,是“封资修”的东西,一概否定,进一步将儒学清理出我们民族的血脉,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断裂。然而,实践证明,彻底否定传统和全盘西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在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完全离开自己的传统迈向现代社会的,也没有哪一个国家成功的现代化是完全从外部输入的。
“东亚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经济上的腾飞,使人们开始重新反思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为什么深受儒学传统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经济上能够快速的发展,进而实现现代化?儒家伦理对工业化和现代化起了什么作用?是阻力还是动力?
港台现代新儒家的回答是肯定的,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东方式的工业文明”或“儒家资本主义”的主张。现代新儒家在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之间要走一条“东方式工业文明”或“儒家资本主义”的道路。通过复兴儒学,以现代新儒学为指导思想,来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现代化强国。当然,港台新儒家的主张只是停留在思想讨论上,并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但至少说明,儒学与现代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儒学的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研究。
除此之外,儒学在当代社会中还有很多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社会的重要思想来源。因此,国学的价值不应被忽视,国学应该得到发扬光大。
文化中国:如今,我们的社会在道德、文明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情冷漠、官本位、腐败、不文明等。一些人将这些问题归咎于传统文化,另一些人则认为传统文化能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王杰:现在社会上出现了道德危机,文明滑坡,如最近在佛山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就凸显了某些人的“麻木不仁”、“见死不救”,凸显了人性的冷漠。
上个星期天刚刚结束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就特别关注社会道德问题。在申论试卷中,有这样一段话:
某媒体报道:当前医疗领域,个别医生不讲医德,“开单提成”收受医药产品销售回扣的现象屡禁不绝。更有甚者,将病人视作唐僧肉,不从病情出发,多开贵重药品,动辄作“CT”、上“核磁”,徒增患者负担,为小团体牟利。另有报道指出:在教育界,也有一些学校出现少数教师借补课、家访、排座位、安排班干部等事务,公然收取好处的现象。某市一中学给学生家长每人寄了一封信,在信上学校划定了20本名著,要学生到“指定书店”购买。很多家长认为,学校给指定的书店打广告,个中原委令人生疑。还有个别领导干部忽视自身的道德建设。出了事故,主管领导极力隐瞒事实真相者有之;面对群众的质疑,搪塞推诿者有之。还有些干部利欲熏心,玩弄数字游戏虚报功绩,甚至大搞损害民生的“政绩工程”希图换来个人的升迁。
试卷中,还提到了某位伦理学家的观点: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既有反映统治阶级要求,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观念和规范,又有反映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观念和规范。比如,孔融让梨中的谦让、孟光梁鸿举案齐眉中的和睦、乐羊子妻断机劝夫中的深明大义……每个故事都反映出一个时代所提倡的社会道德风尚,也成为今天我们增进人际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参考教材。但封建伦理道德中宣扬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则是糟粕,应该否定。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
在国家公务员试卷中,提出这个问题,可见当前的社会道德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而试卷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的方法。
中国儒家思想毕竟是传统的思想,有精华也有糟粕。比如官本位,个人崇拜,唯书、唯上,不唯实,缺乏创新精神,缺乏民主法制观念,依附性人格,皇权思想,重视群体,忽视个体,不重视公平,不重视效率等,今天仍然有负面影响。但也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观念。比如,道德就像一条主线贯穿于我们民族文化的始终,是我们民族的底色。注重道德,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但另一方面,人伦道德、精神世界出现了严重的扭曲。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充斥在社会的各个方面,精神的危机、价值的扭曲、人情的冷漠、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沦丧、社会黄赌毒泛滥、权钱色黑交易,充斥在社会任何一个方面。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难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一定要以诚信缺失,道德沦丧为代价吗?如何来化解这个矛盾?西方文化无法给我们提供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过去被我们当做垃圾丢掉的儒家思想,能否提供一些有利的支持和帮助呢?提供一些启示呢?有。就义利关系来看,孔子说:“因民所利而利之,人人应该获得自己合理的物质利益。孟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鱼和熊掌都是人所需要的,孟子说应该见利思义,欲而不贪,君子义为上。见利思义,就是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以义为先、道德价值优先的价值观,在当今社会尤其需要。
儒家思想的精华,是在社会上有价值的东西。现在弘扬儒家思想,不是弘扬糟粕的东西,而是有价值的部分。比如注重做人,注重道德,注重学习,注重教育,注重孝道,注重敬畏,注重慎独,注重简朴,注重君子人格的培养(也就是理想人格),重义轻利,注重人际和谐,注重忧患意识……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之所在。可以举很多例子,比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些都是儒家思想中的精华。
文化中国:您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国学这一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充分发挥作用。
王杰:关于这个问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我个人认为,对待国学,要坚持两种心态和两种原则。
首先是两种心态:
第一要认同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是我们民族的根,在全球化浪潮下,我们要认准自己的根脉,寻找我们的文化身份和认同感。
第二要对民族文化有一种温情。不管是官员还是老板,不管是鸿儒还是白丁,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应该有一种温情,有一种认同,有一种敬意。没有历史文化传统,是不完善的民族;有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不去珍惜,就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要得到其它国家、民族的认同,就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先尊重、认同我们自己的文化东西。不能“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把自己家里的宝藏全丢掉,拿着破碗到处要饭。
其次,要保持两种原则:
第一,要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留下的珍贵思想文化遗产。特别是精华,如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和为贵等等。这些思想经过现代转化,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安邦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甚至已经进入到主流意识形态,如以人为本,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而不同等等,已经回归到我们的文化意识形态中。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反传统到自觉地从传统社会中汲取治国安邦政治思想的体现。
第二,中国儒家思想毕竟是传统的思想,有精华也有糟粕,要辩证分析。为此,就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综合创新,那种文化自卑主义或文化自大主义都是不正确的。
文化中国:对于国学热,一些学者认为国学并没有真正热起来。您认为国学能否在领导干部中热起来。
王杰:眼下国学热在我国虽说是方兴未艾,各种讲习活动纷至沓来,从冠名国学的经理班、总裁班,一直办到了国学幼儿园。民间诵读经典蔚然成风,书院遍地而起(包括私塾)教孩子传统的琴棋书画和传统礼仪。各种各样的学术机构和学术研讨会此起彼伏,包括北师大高等人文研究院在去年成立,还有中国政法大学儒学研究院、四川大学儒学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北大、人大、清华、武大、厦大、复旦等也都成立了国学院。各种各样的学术研讨会在高校举办,还评选了十大国学大师。
国学不仅要热在民间,在领导干部中也应该热起来。近期国家公务员局出台的《公务员培训纲要》又增添了古代官德的内容,无疑为公务员国学热的兴起带来了机遇。但要在领导干部中间真正热起来并非易事。本着满足领导干部“学国学、用国学”的需要,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国老领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位于中共中央党校南院的升平颐和论坛中心举办“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开办“领导干部国学研修班”,并创办《〈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内参》,在领导干部中率先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意在领导干部还没有真热起来的国学热中,加一把小小的干柴。
我们期待读者朋友特别是广大领导干部,能够对我们的一系列活动予以关注,多提宝贵意见,并为《〈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内参》相关栏目撰稿,使之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文化中国:作为领导干部大讲堂的策划者,您认为领导干部学习国学与普通百姓学习国学相比,在内容上有什么特色。是否会针对领导干部这一群体,在内容上有一些有针对性的设计。
王杰:习近平校长在今年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学习和总结历史文化,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继承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而国学中大量的优秀文化传统,都值得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领悟。譬如古代官德修养问题。从政重德,自古就是我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传统。过去的人很早就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并把修身正己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官德建设始终与政权安乱紧密联系在一起,官德兴,政权安;官德衰,政权乱。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毛泽东同志指出,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邓小平同志要求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全党同志要进一步加强道德修养,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加强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极端重要性。在领导干部中传播传承国学,很重要内容就是加强这方面内容的宣传。
文化中国:您认为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哪些内容对于领导干部最有益。
王杰: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天人和谐、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为贵、和而不同、民贵君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偕行、变易维新、求同存异、民胞物与、忧患意识、协和万邦、经世致用、执政为民、重德重教重孝以及义利观、荣辱观、礼义廉耻观等思想,这些优秀的思想遗产已经融化到我们今天的思想观念和指导思想中,成为我们今天制定治国方略的重要历史资源和思想资源。譬如说重视道德、重视修身等,在当今领导干部中尤其值得提倡,可以说中国文化的底色注重道德礼义良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是一直流淌着道德血液的民族,早在三千年前,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集团就提出了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礼乐教化、重孝尊亲等思想,重德重孝重民重礼重教等思想,既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从周公到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我们这个民族逐渐完成了一个重大的文化转向,即由过去重鬼神,鬼神放在首位,转到了人伦道德领域,奠定并确立了中国文化三千年的基本走向和文化格局。在这方面,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早在孔子之前,古人就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德,国家之基也”等思想,孔子也提出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德不孤,必有邻”、“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等思想,孟子、荀子也有大量的思想言论。秦汉以后,关于重视修身立德的言论像一条红线贯穿中国文化的始终,如西汉刘向:道德不厚者,不可使民;东汉张衡: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东汉王符:“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唐太宗李世民: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唐名相张九龄:“不能自律,何以正人?”王安石: 修其心 治其身 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郑板桥有联曰:“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孙中山:“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以及以德治国思想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思想等,这些都是强调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即“正人先正己”、“身正令行”、己身不正,何以正人?一言以蔽之,修身正己立德是中国人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文化就是围绕这个主题而延伸展开的。
文化中国:“官德”是现在社会的一个热点。您认为对领导干部进行国学教育,能否有效地提升领导干部的“官德”。
王杰:温家宝总理曾指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领导干部是一种特殊职业,也是一种特殊身份,有其特殊的职业道德。领导干部道德素质(官德)的好坏关乎政权的安危、国运的兴衰、百姓的祸福,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因此,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干部的德。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10月17日,人社部、国家公务员局下发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要求,全国公务员将在“十二五”期间轮训“官德”,培训内容包括学习古代“官德”。 中组部最近也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如何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提升“官德”,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中国历来是重视道德性的民族,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始终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这是我们的传统。因此,官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宋高宗曾颁黄庭坚所书戒石铭于各州县,曰: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是虐,上天难欺。现河北保定直隶总督衙署仍保存着"戒石坊"。所以说,“官德隆,民德昌,国家兴;官德毁,民德降,国家衰。”
古代“古德”有几项重要内容:忠诚、正直、务实、礼节、廉洁、纳谏、宽容、忍让等等。历史上也有很多清官廉吏,恪守古代“古德”。如,汉代有一个“四知”先生杨震,天知、地知、我知、你知;唐代有魏征、狄仁杰,宋代有包公(包青天),为民请命,仗义执言,秉公执法;明代有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清代有于成龙、张伯行,“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他们的道德理想和行为事迹都流芳百世,千百年来为民传颂,是建设现代“官德”的突出榜样和楷模。
我们应该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政治文化中汲取为官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但古代“官德”也有局限性。一方面,古代“古德”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价值理念,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当前时代要求,全面认识、辩证分析,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官德”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继承与创新,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提供思想资源和价值源泉;另一方面,要纠正当今社会的道德危机,光靠道德说教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建立一套制度化、体系化、可操作的官德评价指标体系。道德不是万能的,必须有制度、法律、法规、舆论监督来保障,它们比道德更靠得住。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力量加强“官德”建设,才能真正约束不道德行为,提高“官德”修养。
文化中国:12月10日的首期讲座请到了叶小文先生,您能否透露一下叶小文先生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精彩内容。大讲堂今后还将安排哪些内容。
王杰:叶小文先生,多年来一直关心热爱和热衷于国学文化,积极致力于国学传播,是国学走出去的积极倡导者。叶先生首讲的题目是《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里面的亮点、热点问题很多,内容精彩,不容错过。
之后,我们将继续推出很多课程,邀请名家讲解,同时与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联合开设国学研修班,采取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对国学的研究和学习之中。此外,还打算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大讲堂办到基层城市,并开展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下一步,我们还会搞好国学书籍、音像、杂志的出版发行,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积极扩大“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的影响力,使之成为一个品牌,深入持久的将“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