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儒学:重建温情的乡土中国——“山东乡村儒学现象”座谈会纪要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4-07-08 17:34:39 阅读:次
时间:2014年6月21日
地点:山东泗水县尼山圣源书院
主办:光明日报、山东省委宣传部
承办:山东省文明办、山东省文化厅
第一部分:乡村儒学故事
进村讲儒学的学者:不要把自己当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赵法生从去年年初开始,尼山圣源书院组织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在尼山周围开始下乡讲授儒学。义工讲师团主要成员有刘示范、颜炳罡、陈洪夫、王连启、张颖欣、孔为峰、李树超、赵法生等,圣水峪镇的孟昭峰、颜磊、范国栋、李俊、种楠和张雨文等镇干部也加入到义工行列。大学教授下乡讲儒学,看上去很浪漫,其实不然。我们这批义工讲师大多出生在农村,深知传统人伦的瓦解给乡村带来了严重冲击。八十多年前,梁漱溟就指出中国乡村的最大挑战之一是伦理破坏和文化失调,这一观察的敏锐和深刻已经为此后的历史所证实。私塾、乡绅、耕读传统和告老还乡制度使得乡村成为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蓄水池,成为“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乡土社会的典型。可是,近代以来,由于儒家教化体系破坏殆尽,更由于所有读书人都一去不回头,导致乡村文化的荒漠化,并进一步导致了乡村的价值真空和底线失守,数千年来自治的、礼让的、温情的乡土不见了,那个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源头活水渐趋干涸。余英时断言,当代儒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教化体系而变为游魂。现代新儒家主张返本开新,那么,儒学要走出游魂化的困境,有没有可能从它的发源地再出发,为乡村文明的重建和儒学的灵根再植闯出一条新路呢?这就是我们当初开始乡村儒学的想法。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儒家的孝道和五伦教育,重建乡村的伦理秩序和文化生态。我们将这一理念变成定期化的课程,每半月开课一次,以课程为基础建立一套儒家教化体系,通过教化活动将理念变成农民的生活方式。
乡亲们一开始对我们有些不信任,问:办班收钱吗?课本收费吗?……为了鼓励他们走进儒学讲堂,头几次课向坚持到底的村民发放一个小礼品,如肥皂、毛巾或者脸盆。后来,来的群众多了,干部就主动将礼品让给群众。每次讲课都要点名,并对听课率高的给予奖励。
开课后我们发现,给农民讲课的难度要远远大于给研究生上课。他们需要生动活泼和深入浅出,要是听不懂半途就退场了,下次也不来了。为此,我们就从人们普遍关心的孝道开始,采取故事化、生活化、互动化的授课方式。果然,头一次讲孝道就有不少老人掉泪。支部书记还发现有些不孝敬公婆的媳妇们也抱着孩子来听孝道,因为害怕孩子长大了不孝顺自己。接下来讲《弟子规》,引入礼仪教育,请礼仪专家来给村民演示成童礼、开笔礼、冠礼等儒家生活礼仪。青少年要给在座的长辈们行礼如仪,回去后每天要帮助长辈做一件事,如叠被子、搬凳子、端便盆等,以培养他们敬老孝亲的习惯。我们还聘请县剧团和县老年大学艺术团隔三岔五到乡村讲堂表演孝亲敬老节目,受到了村民欢迎。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村里墙壁上写了许多修身齐家的格言,办起了传统文化墙报栏,还将《弟子规》和孝道音乐在村里定期播放。
乡村儒学不是教授们的独角戏,要将村民变成学习主体。我们将一个村的村民划分为四五个学习小组,开展不同小组之间的学习竞赛。全村村民投票评出孝亲媳妇、模范公婆与和谐家庭,让文明模范现身说法,用农民的话,说农民的事,教身边的人。
乡村儒学的讲师们不把自己当成教授。你把自己当教授,村民就会和你隔得远远的。农民和你有距离,他和你讲的课就有距离。教授们作为农民的后代走进村民家中与他们话家常,帮助失学儿童恢复学业并帮助孤寡老人解决生活困难。有些村民看见我们,就说“讲道的兄弟又来了”。有的给我们送新下来的地瓜、花生等,有的请我们去家里吃饭。我们成了村民的知心朋友。
乡村儒学建设的效果出乎我们意料,半年下来,村民开始品尝出儒学的味道,一年之后家风和村风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连村民的话语系统都在经历着明显的改变。一次,学习积极分子开会时,有人提议年底对好媳妇进行表彰,一位村民马上接口说:“对,《弟子规》上说得好:道人善即是善。”一位学习小组组长看到有人在练毛笔字,顺口就说“你是‘有余力,则学文’”。北东野村主任庞德海说,我原来以为农民天生就是油盐不浸、四六不分,是教育不好的,现在来看不是这样。官庄的村主任汤金金也说,看来没有天生的坏人,关键在于环境和教育。言行变了,风气变了,是因为心里变了,心里变得柔软了,这正是儒学教化的力量。目前,圣水峪镇已经开设了六个讲堂,辐射到该镇一半以上的村庄,每到学堂开讲时,村民们就从四面八方赶来,有拄着双拐的,有眼睛失明让人领着路的,那种扶老携幼的情景令人感动,显然,农民心中沉寂已久的某种东西已经被唤醒了,那被唤醒的究竟是什么?是人性与良知。
乡村儒学得到了山东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省委宣传部孙守刚部长亲临乡村儒学讲堂调研,并多次就乡村儒学发展问题作出批示。目前,已有济南历城区高尔镇、青州王坟镇、泰安仪阳镇和日照莒县等多地主动要求书院到这些地区开办乡村儒学讲堂,乡村儒学已经具备了推广的条件。今后,我们将在各界的支持下继续推进乡村儒学事业,首先是进一步完善现有教学体系,将其程序化、模式化;其次是具备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后,尽快在书院组建乡村儒学义工讲师培训中心,为乡村儒学在全省的推广培训急需人才;三是以孔孟故里为圆心向山东各地推广乡村儒学,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尽快使乡村儒学在齐鲁大地开花结果,为把山东建成儒家文化示范区作出自己的贡献。
听课的村民:学习孔夫子管用了
圣水峪镇北东野村党支部书记庞德海 去年年初,书院的赵教授、陈主任来村里找我,说:这里是孔夫子的故乡,孔夫子故乡的人得比别的地方的人更懂道理,更有礼节。能不能给老百姓办个儒学培训班?说实话我当时思想有点不通,认为老百姓都是死脑筋,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有什么好培训的?但不办又觉得对不起书院领导。于是就说,先办办试试吧。讲堂开讲时我就用村里喇叭吆喝吆喝。第一次培训来了100多人,第二次培训来了200多人。现已举办30多期。一年半下来,我觉得俺村里确确实实发生了明显变化。
首先是村里打娘骂老的没有了,社会和谐了。有一个儿媳妇把婆婆叫去,让婆婆骂干部,因为老太太骂干部,干部不可能揍她。可她婆婆多少明白些事理,没有骂干部,这个儿媳妇上去就狠狠打了婆婆一巴掌。在乡村儒学培训过程中,她来参加了三四次学习,不敢坐在在前面,坐在后面。但经过学习,她确实转变了。最近时常用三轮车拉着婆婆上这儿上那儿的,还给婆婆买了一身新衣服。她家里盖房子时,婆婆要给盖屋的人烧水泡茶,她对婆婆说:“不用你烧水,你坐着凉快凉快,我烧就行。”盖屋时掉下来的石灰和水泥,她婆婆想打扫打扫,她说“不用打扫,坐着歇着吧”。她婆婆甭提多高兴了。村里还有一个叫刘德娥的老太太,没老头了,有四个儿子。说好了每人每年给老人200块钱,二儿媳妇不交。我问她:你为啥不交钱?她说婆婆偏向老大和老三。我说你婆婆都80多岁了,还能偏向谁?可她还是不交,村干部也没有办法。今年过春节,她婆婆见了我说:“您三叔,今年还不孬,学习孔夫子管用了,每个人200块钱都给我了,都争着叫我去家里吃饭。”我说:“那不孬,看来还是得好好学。”
再就是现在村里没有了小偷小摸。老百姓原来有个说法叫“秋里忙“,就是每逢秋收,村东头有七八个妇女,村西头也有七八个妇女,背着粪箕子,拿着镰刀,表面上去地里割草,其实是趁别人看不见时,偷挖人家的地瓜和花生,有的还折人家的树枝子,老百姓对这种人深恶痛绝。通过学习,这种人基本上没有了,从2013年年中到现在,俺村里连双袜子连双鞋都没少过。
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村民庞兴昌:我今年71岁。以前说养儿防老,现在是养儿啃老。老年人年龄大了,干活也不中用了,年轻人就嫌弃老人。我有两个孩子,以前不太知道孝敬老人,家里动不动就闹腾,那些陈芝麻烂谷子我在这里就不说了,家丑不可外扬。我们老两口都不识字,也不会给孩子讲道理,孩子不孝顺我们也没办法,只是心里不舒坦。通过一年多的乡村儒学学习,孩子们的变化可大了。知道老人不容易,听话了,还帮着我种地瓜,种花生。来客人就叫我去喝酒,以前可没有这样。我们老两口心里可高兴了。我是尝到学习儒学的甜头了。学习儒学比看电视好,电视上净是些闹离婚的事,看多了就想离婚,到了四五十岁还打算离婚,这种节目对老百姓影响不好。学儒学比上学都好,现在的孩子,学倒是上了,可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孩子们来这里学习乡村儒学,懂了道理,有了礼貌,将来一定能成才。中国人再不学习儒学不得了。再不学习儒学,过个十年八年,爹不认儿,儿也不认爹,都乱套了。我看,不光俺村里学,别的村也要学。
聊城乡村儒学:还以为是最后的晚餐
聊城茌平县韩屯镇党委书记闫杰:我们韩屯镇是茌平县比较偏远的乡镇,基础比较差,农村问题比较多。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孝道教育。因为我们觉得,孝是一切爱心的种子,是打开人们心灵的钥匙。从前年开始,我们先在一个村里试点,成功后再逐渐推开。我们先后搞了十佳孝子、好媳妇、好婆婆的评选,在镇上搞了个道德讲堂,在村里也搞了个流动讲堂。学习效果十分突出。我举两个例子,有个40岁左右姓马的村民,正和老婆闹离婚,家里的东西都摔了砸了。支部书记来劝架,说,老马你别在家打架了,我这儿正好有个学传统文化的名额,算你给我个面子,替我顶个任务吧。老马在我们学校上了一天课,心静下来了,觉得老师讲得有道理。晚上回家炒了四个菜,妻子还以为是最后的晚餐。他对妻子说,我听了老师讲课才知道,自己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有了问题的时候要先挑自己的不是才行。晚饭后又烧了一壶热水,给妻子洗了脚。妻子眼泪哗哗地流下来,两人和好了。后来老马每次打工回家路过学校都进去给老师鞠三个躬,说,是你们挽救了我这个家庭,没有你们,我这个家就四分五裂了。
第二个例子,镇上有个集团公司老总叫王振,才二十多岁资产就过亿了,大家很羡慕他。王振说,我为什么成功,就是因为从小就孝顺父母。五六岁的时候过年吃烧鸡就知道把烧鸡腿先给奶奶吃。孝敬老人就像浇果树,浇水不是往花上浇、往果上浇,而是往根上浇,只有根深了才能叶茂,果实才能丰硕。孝敬老人就等于往根上浇水。只要把老人孝敬好了,你的事业才能旺盛。当时有个人就给他提了个问题,说我这几个月一直孝顺父母,怎么打工挣得钱还是不多?王振说给你50块钱去买辆桑塔纳回来。那人说50块钱能买桑塔纳吗?王振说才孝敬三个月就能顺吗?那得坚持下来才行!
青州乡村儒学:回去问问你娘和你爹
青州市张家洼村村支书张永护:我们村位于青州市弥河镇西南部山区。当初,村里不孝敬老人的现象比较普遍。村干部带头打骂老人,有的村民每个月20元的赡养费都不给父母,有的不让老人住正房。父母生日,儿子儿媳不但不给过,还到老人家中大骂。还有的儿媳妇嫌老人在她家里住,抱上柴火,扬言要烧死她婆婆。再就是邻里不和,打架骂街的不断。大街上柴草、砖头满地,路都不能走。小青年找不上媳妇,大姑娘都说这个庄的人打架、打娘、打爷成风,坚决不能嫁过去。
2002年底,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制定了一系列村民自治制度,把“以孝治村”写进村规民约,通过知孝、倡孝、督孝和评孝,全力推进“以孝治村”。“知孝”,就是宣传孝道,确立孝的标准。投资2万元建起了孝老、敬老大餐桌“鸦哺堂”,每逢老人节村委出钱做菜、做饭、唱大戏,邀请70岁以上的老人在儿女的陪同下到大餐桌坐席就餐,让他们的儿女来端菜、端酒、倒水、倒茶,重建老人养儿女小、儿女伺候老人到老的中华传统美德。村里制定了孝亲的具体标准:一是倡导老人住正房、住好房,彻底改掉“父母住偏房,儿子坐正堂”的不孝之举。2006年我村老人住正房的达到100%。二是明确赡养标准,对于子女给老人的粮食数量与具体时间,每年给父母买几身新衣裳等都有具体规定。还规定如包水饺、炖肉的时候,第一碗先端给父母享用。
“倡孝”就是干部率先垂范,每逢70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村委送上生日蛋糕,村干部自己带上鸡蛋或牛奶到老人家中拜寿。少数不给父母过生日的村民,看到村干部都来了,就赶快去为父母过生日。父母生日时来骂老人的也不敢了。
“督孝”就是建立督促约束机制。为让孝道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2003年至2004年,我们村又建立了“一卡、二榜、三罚”的督促约束机制。“一卡”,即个人填写《赡养老人统计卡》;“二榜”,即孝心榜和不孝榜;“三罚”,就是书面检讨,张榜公示,限期整改。“评孝”就是开展“孝星”评选活动。根据标准评选出“孝星”“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并召开表彰大会。村里每年评选出好婆婆60多名、好媳妇70多名,目前全村只有四五户达不到“十星级文明户”。村民对于文明户的牌子看得很重。我村有一户姓张的,有一年没被评上文明户,上大学的儿子刚过完年就找村委问他们家为什么没评上,村支书说:“你回家问问你娘和你爹是怎么侍奉你爷爷和奶奶的?”儿子回家就对他父母说:“如果你们不好好对待俺爷爷和奶奶,再评不上文明户,我就不回家过年了。”第二年,这户真评上了文明户。经过十多年的“以孝治村”,一个混乱的村庄变成了山东省的文明模范村。
第二部分:学者点评
乡村儒学是中华文化“魂”与“根”的对接
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首先感谢山东省、市、县各级党政领导的一贯大力支持。感谢光明日报领导的支持,感谢国学版多次报道书院活动,尤其是报道“尼山脚下讲儒学”之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扩大了这一新生事物的影响。
习总书记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魂。中国人由于近代落后而引起的文化自卑及文化偏激情绪,对儒学与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一味崇拜西方文化,造成全民族一段时间内“丧魂落魄”,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成为精神上的“流浪汉”,而儒学则成为“游魂”。现在的国学教育和复兴,是民族的“还魂”工程。让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优秀美德重新归附在民族之体上,特别是要回归到作为根基的广大民众的生活中,使“魂”与“根”对接。这是重建礼仪之邦、道德之国的基础性工程。
山东济宁地区是孔孟故里,礼仪根深,民俗淳厚,其特殊性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国内外人士心向往之。因此,这里可以率先建成道德模范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使仁爱、诚信、忠孝、礼义、廉耻、中和等传统美德早日回归,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山东在推广乡村儒学的同时,还提倡社区儒学、学校儒学,并使之走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颇有远见卓识之举。此举将使得国学普及做到社会全覆盖,也适应了城镇化的进程,把道德建设做到城乡基层。这就需要大批国学或儒学教师。要调动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包括在职和退休干部、教师、社会贤达、乡村文化人。还要组织起一支志愿者大军,号召研究生、大学生参加。尼山圣源书院和国学经典教育联盟可以为师资培训提供平台。山东大学、孔子研究院、曲阜师大等院校可以共同发挥重要作用。孙守刚部长和省文化厅决定给予乡村儒学以专项经费扶持,给社区儒学增加公共文化经费,保证这项文化事业持续发展。这很有必要。我们的乡村儒学要在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两个层面同时发力,又形成互补,才能成功。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王殿卿教授:当初我们尼山圣源书院的几个发起人,尤其是丁冠之先生,多次强调我们在孔孟之乡办书院,首先就要把孔孟之乡变成儒学示范之乡。当时丁老师还开玩笑说,如果不让当地的孩子认同儒学、认同孔子的话,总有一天,他们长大了会扒掉你的书院,就像“文革”时候砸三孔一样。乡村儒学所做的是把儒家思想代代传下去的工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群众基础、文化基础、道德基础。
乡村儒学要扎扎实实去做,一步一个脚印去做,需要有很多人参加,需要很长时间。我很佩服赵法生老师他们这些年轻人,实实在在地在干。这种精神是我们必须保持和发扬的。我建议山东的领导倡导一下搞人文学科的学者们,能不能拿出点时间,定向、定点地到下面去,面对面给老百姓传播中华文化,可能从中会汲取更多的智慧。另外,现在中小学的教师和校长50多岁就退休了。他们有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群众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知道教育子孙的重要,应该把这些人组织起来,这是一批可以号召和动员的力量。在国学师资培训方面,尼山圣源书院这几年做了大量工作,已经成为全国主要的国学师资培训基地。从2001年起,我们与台湾地区的儒学工作者联合举办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培训班,五年来已经合作培养了2000个《论语》教师,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从去年开始,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把书院作为国学师资培训基地,先后培养师资六七百人。乡村儒学今后要加快发展,师资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书院应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为乡村儒学在全省的发展做好必要准备。
“道”回尼山,让儒学再出发
北京大学干春松教授 尼山是儒家文化真正的源头,杜维明先生曾提出儒家发展的三个阶段说,第一阶段是由曲阜走向全国,然后由中国走向东亚,再由东亚走向世界。如果更为具体的说法,尼山是曲阜阶段的起始点,因为孔子出生在这里。
每一种文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个不断回望源头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在儒家被十分形象地描述为“返本开新”。在这样的“返本”过程中,尼山有其象征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象征性”,当下发生在尼山及其周围的跟儒学有关的事件,就会产生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取得的效果,
赵法生和颜炳罡先生等人正在进行的尼山“乡村儒学”的尝试,就是试图在儒学故乡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唤起他们儒家精神的因素。这样的事件可以得出的推论或许就是,如果在尼山的乡村,儒学不能与人们的生活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那么儒家的生命力何以得到证明呢?
从刚才几个乡村干部和当地村民的讲话中我能体会到,虽然乡村儒学的活动才开始了一年多,但已经初见成效。从刚开始村民需要物质鼓励才会去听,到现在积极主动地去听这些老师的讲课,并实质影响到他们的道德风俗,甚至逐步开始的礼仪生活,这是一种十分值得注意的新经验。
接下来要做的是看能不能有一个规范性的东西出来。一个事物的发展,其一般的规律是先探索再定型然后推广。这是一个新的阶段。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现在需要做很多的事情,比如教材的建设,师资资格的认定。现在尼山的乡村主要依赖《弟子规》开始做,讲一些孝悌的道理,那么《弟子规》讲完了再怎么做,要逐步发展到什么样的经典,在农村的实际生活中,这些礼仪生活是否可以有一个规范性的依据。这都值得赵法生等教授思考。
最后我想说一下乡村儒学和城市儒学的关系问题。乡村是儒学的源头,但是未来儒学发展的真正空间在城市,因为城市人口已经超过百分之五十,而城市生活样态的儒学存在是一个必须要探索的问题。在新的时期,山东除了摸索乡村儒学现象,要继续进行城市儒学、社区儒学探索。唯其如此,山东会为中国新一轮的思想解放或者说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精神原动力,山东有这个条件成为新时期儒学发展的火车头。
中国人民大学张践教授:从中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乡村儒学建设让我们摸到了非常重要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史的主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耕文明不仅是一种耕作方式,还是一种道德思想文化的传承。从孟子最早设想的复井田,百亩之田,五亩之宅,到“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这样一套“晴耕雨读”的生活方式,奠定了中国两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形成了儒家文化特有的以孝道为核心,家国一体,平天下、求大同这样一套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把中华文明继续传承下去,乡村这块重要阵地是绝对不可以放弃的。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东西或我们自己不重视这个东西,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别人会来填补我们的精神空白。整个中华民族就会处于失魂落魄的状态。山东省看准了尼山圣源书院这个实验田,大力推广乡村儒学建设的经验。从更广更大的范围看,这是为我们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做了一个功德无量的大实验。
山东大学颜炳罡教授:尼山是孔子的诞生地,是儒家文化的源头。我们在这里建书院,就是让儒家文化的生命回到本来;在这里从事乡村儒学建设,就是让儒学找到再出发的动力。这项工作是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神圣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天职。
优秀传统文化不完全是象牙塔里的存在物,也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更不是少数哲学、历史学家的文化奢侈品,而是民众的生活向导,是国人的生活智慧与存在艺术。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化归于民众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才能真正摆脱传统知识分子“为往圣继绝学”的凄苦与悲凉,当民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时,由“为往圣继绝学”转为“为往圣兴显学”,中华文化的整体复兴才能真正实现。
乡村儒学是具有责任感、担当意识、文化情怀的人文知识分子在21世纪中国乡土创造的新的文化实践,是人文知识分子服务社会的一次新的尝试。对于它的未来发展,我们有几点构想:
第一,在省、市、县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尼山圣源书院建一个乡村儒学研究培训基地或者叫“乡村儒学研究院”。乡村儒学研究院对全省乃至全国乡村儒学现象的分析、研究、总结,做些理论的提升和概括,同时承担着培训相关乡村儒学师资乃至四德建设师资的功能。有了这个研究院,乡村儒学建设就会有质的提升。
第二,编写乡村儒学教材。有人问只讲《弟子规》够吗?当然不够。尼山圣源书院将组织研究人员编纂乡村儒学的一系列教材。我与赵法生、王连启等讨论过,下一步我们要编《论语》精选、《孟子》精选、传统家训、治家格言精选以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增广贤文》等。
第三,建立固定的宣讲团队,同时要实现义工队伍本土化。宣讲团队可以来自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授、博士生、研究生;而义工队伍一定要本土化。我们希望能在圣水峪镇、北东野村等找一些学习积极分子、骨干分子,让他们做讲堂的义工。如果省里能够给点基金,我们给每一个义工一定的报酬,让他们去组织人去学习,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这样乡村儒学就扎根了。
第四,每个村都建一个孔学堂,成为村民学习的场所。村里的学习积极分子、义工去管理孔学堂。教授不在的时候,他们组织上课。重点培养农民自身的学习能力,而不是教给农民以知识。授人以渔可能更重要。
尼山圣源书院之所以有活力,当代人文知识分子之所以心甘情愿地投入到尼山圣源书院的建设之中,在于它有良好的体制。这个体制就是“民办公助、书院所有、独立运作、世代传承”的体制。尼山圣源书院在各位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受人尊重的书院,我们的目标定位是让“道”回尼山,让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在这个地方重新流淌下去。
第三部分:战略思考
乡村儒学要从尼山脚下走向齐鲁大地
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守刚:今天的研讨会进一步总结交流“山东乡村儒学现象”实践经验,研究探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和举措,让我受益很多。这些年,我亲历了尼山圣源书院建设的整个过程,见证了初创时期各位学者为此付出的心血和劳动。我很高兴看到在各位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担当和奉献精神表示由衷敬意和感谢!
刚才各位的发言很好,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乡村儒学现象作了深入的研讨,提出了很好的观点、意见、建议。会后我们要进行认真的梳理和研究。山东的乡村儒学现象刚刚兴起,要创造更好的环境、更大的空间,去全力支持它、推动它,不仅是在尼山脚下孔孟家乡,而且要在整个齐鲁大地发扬光大。
1.山东的乡村儒学现象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实践。近年来,国内外的一批儒学学者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位于孔子诞生地的尼山圣源书院,深入乡村开设讲堂,用儒家思想滋润乡村,用传统美德教化一方群众,收到了明显的阶段性的成效,使当地的风气开始有良好的转变,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文化现象。我们把它概括为乡村儒学现象。乡村儒学现象出现在山东不是偶然的,学者的行动唤醒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基因,它的产生既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也有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习总书记去年在孔子研究院发表重要讲话,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弘扬,就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提出了一系列很深刻的思想观点。习总书记的讲话是对全国、全世界讲的,更是对山东讲的。从现实的需求来看,社会到了转型期,单靠经济、物质手段难以解决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弘扬正当其时,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发展高度重视,提出打造山东道德高地。不仅是山东的,国内外的一些儒学大家都很关心支持这里的文化建设,我们有条件、有责任也有信心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2.从乡村儒学现象深刻思考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和社会责任担当。乡村儒学现象顺应了时代需要、社会需要、人民群众需要。接地气、入人心、传美德、正风尚。乡村儒学现象深层的启示在于,它鲜明地回答了当代知识分子价值取向和责任担当的时代命题,展现出当代知识分子为实现中国梦而自觉奋斗的理想情怀和不懈追求。我很感慨尼山圣源书院聚集了这么多的专家学者,义务的、自愿的到这里,把自己的所学奉献给当地群众。这种精神和品德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3.全力支持和推动乡村儒学建设,使其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更大的作用。刚才各位提了很好的意见、建议,请济宁好好研究专家的建议,要在孔孟故里把它做得更好,要有可以拿到全国推广的好的经验。省委、省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尼山圣源书院的建设和发展,全力推动乡村儒学建设从乡村走向城市,从一个点走向全省。一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二是要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好的做法,从尼山圣源书院在圣水峪镇周边几个乡村这个点做起,要为全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好的经验做法。使其在全省推广,生根发芽。省文化厅的“尼山书院”图书馆体系与尼山圣源书院并行不悖。尼山圣源书院“民办公助、书院所有、独立运作、世代传承”的体制要继续坚持,没有任何动摇。三是突出特色,打造品牌,进一步深化主题,科学规划,扩大乡村儒学的影响力。要对尼山圣源书院这个模式的长效机制方面,下些功夫很好地研究。尼山圣源书院现在已经培训师资2000多人,以后如何持续地做好,为迎接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培训更多的优秀师资?如何使乡村儒学讲堂的教材体系化,如何使运行机制更加规范化?请尼山圣源书院的各位专家在实践当中去认真思考。对大家提出的政策层面的要求,我们回去要很好地研究。除了济宁、泗水在政策上提供支持以外,省里也将直接对尼山圣源书院和乡村儒学讲堂的推广提供更多的支持。要很好地做一个规划,把国学推广、师资培训,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纳入省里规划当中去。相关的建设能够纳入省里的,省里给予全力支持,包括基金、义工队伍建设、教材、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等。
今天的研讨会是一个新的起点。要进一步探索创新,使乡村儒学现象从尼山脚下走向齐鲁大地,使山东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复兴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在孔孟当年行走的大地上继续前行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何东平:今天大家的发言集中说明,习总书记关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讲话精神正在逐步落实,成效正在逐步显现。据我们了解,近一个时期以来,山东省自上而下所有的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机构和单位都已动起来了。这些机构和单位的负责人天天都在琢磨如何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天天都在琢磨新思路、新点子。他们还与我们光明日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比如前不久成功举行的第三届尼山论坛,以及在此之前于北京召开的工作会议。光明日报先后以“在世界舞台上把中华文化讲清楚”等为题作了三次整版报道。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院与国学版正在联合举办“学习四个讲清楚”有奖征文活动。在孙部长曾担任书记的济宁所属的邹城市,在国学版的支持下,开讲了孟子公开课,成立了孟子研究院,召开了“孟子思想与邹鲁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启动了《孟子文献集成》。文化工作搞得红红火火。山东师大也与中华书局合作推出了28卷本的“山东文化世家”丛书。从内容到装帧都达到高质量,获得了学界的好评。曲阜师大成立了国学院,正在积极筹划落实工作。尼山书院的各位学者多年来义务开展乡村儒学教育活动,把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实到了最基础。这一系列的举措,与今天我们联合召开的座谈会形成了一个整体。
从山东到全国,实际上,如果我们把由习总书记系列讲话所引发的各种讨论,以及通过各种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趋向、文化趋向进行综合分析,那么现在完全可以说,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文化建设的高潮。2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6月13日,刘奇葆同志到光明日报调研,希望光明日报要走在时代的前列。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六条“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高度概括。这六条是这场文化建设高潮的重要内容,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它宣传出去,这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有针对性的。
今天上午,看了泗水县乡村儒学建设的三种类型,一种是企业提供的场所,一种是用村民委员会的会议室,还有一种是法庭。这次来泗水,我们把文化建设高潮的抽象认识具体化了,作为一家面向广大知识分子、以文化建设为己任的报纸,光明日报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成为文化建设高潮最出色的报道者和最有力的推动者。我们要在脚下这块孔子、孟子当年行走过的大地上继续前行,我们要用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复兴告慰我们的圣哲:他们的子孙是有能力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的。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饶权 上午实地参观了泗水县乡村儒学授课的现场,刚才听了几位专家教授和基层干部群众代表的发言,感到很受鼓舞,很受启发。我是来调研学习的,感到不虚此行,很有收获。
“山东乡村儒学现象”意义重大,值得研究推广。首先,这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实践。当前,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被社会各界所认可,成为学术界研究关注的热点,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目前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多地活跃在“象牙塔”里,存放在图书馆的典籍中。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象牙塔”、走出“图书馆”,走进群众、走进生活,十分值得探索。山东“乡村儒学”把讲堂设在村里,搬到群众家门口,并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活力,发挥了时代价值。这种模式深受群众欢迎,易于群众接受,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了群众生活,可以说打通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后一公里”,为全国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了一种新模式。
其次,山东“乡村儒学”是推广公益性文化服务的积极尝试。山东通过“乡村儒学”,教化百姓,引领风尚,邻里和谐,乡村文明,社会呈现出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作为服务主体的泗水尼山圣源书院、茌平韩屯道德学校都是民间机构,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为推广公益性文化服务做出了探索尝试。同时,山东“乡村儒学”既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又传承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相结合,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呈现“山东特色”。
最后,山东“乡村儒学”为维护文化安全作出了有益探索。思想阵地,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其他文化就会去占领。当前,在我国农村,有个别群众信奉“全能神”等邪教,害人害己,对国家文化安全造成威胁。山东通过“乡村儒学”这种模式,提倡孝道,讲究礼仪,让优秀传统文化占领群众精神生活高地,成为邪魔外道的重要“对冲”力量,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统筹推进尼山书院与乡村儒学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为了把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省文化厅积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统筹推进“尼山书院”和“乡村儒学讲堂”建设与服务工作。
今年5月,省文化厅在全省实施了推进“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在省、市、县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工程。5月22日,在第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组委会在尼山书院隆重举行仪式,聘任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担任省图书馆“尼山书院”的山长,标志着这一工程的正式启动。
“尼山书院”工程在设施布局上,做到“六个一”。各级图书馆“尼山书院”都有一个统一标牌,一尊孔子像,一个国学讲堂,一个道德展室或展板,一个国学经典阅览室或阅览区,一个文化体验室或活动区。在活动内容上,“尼山书院”工程主要有“五个板块”。一是经典诵读。广泛开展群众性经典阅读、经典诵读活动,推动经典诵读进学校、进社区。二是国学普及。通过延请当地专家学者开办国学知识讲座,向群众普及国学知识。三是礼乐教化。通过播放视频、现场表演等形式,进行礼仪教育,普及雅乐和礼仪知识。四是道德实践。举办道德模范人物讲座、先贤英模人物展览等。五是情趣培养。广泛开展琴棋书画和传统民间艺术传承活动,培养群众的高雅文化情趣。
根据孙守刚部长的指示精神和省文化厅党组的部署,我们初步制定了“尼山书院”和“乡村儒学讲堂”统筹推进的大体思路。
一是在总体布局上,把“乡村儒学讲堂”和“尼山书院”一起,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把二者共同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纳入各级财政面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在全省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推进,一起落实。打算明年把“乡村儒学讲堂”建设列入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重要内容,把讲学人员的培训作为公共文化培训工程的一项重点。
二是在建设模式上,把“乡村儒学讲堂”建设与正在全省深入开展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综合文化中心)建设有机结合。将“乡村儒学讲堂”建设和服务,作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建设和服务的重要拓展,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的设施设备、人员队伍、服务网络,积极开展“乡村儒学讲堂”建设。
三是在运行机制上,把建成的“乡村儒学讲堂”作为省、市、县各级图书馆“尼山书院”开展活动的重要阵地。各级“尼山书院”要把对“乡村儒学讲堂”的队伍培训、活动指导、流动服务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逐步建立健全“尼山书院”和“乡村儒学讲堂”统筹推进、上下协调、互相补充的长效运行机制,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基层的全面、均等覆盖。
四是在以当地投入为主的基础上,我厅将整合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有关奖补资金,分别对“尼山书院”和“乡村儒学讲堂”开展工作所需的设施设备、讲学教材以及活动开展、队伍培训、宣传引导等方面的费用予以保障。我们将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对各级图书馆“尼山书院”建设和服务成绩显著的单位进行奖补。同时从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中切出专门资金,对“乡村儒学讲堂”建设成效显著的单位进行奖补。我们也将要求各地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通过以奖代补等措施,为推进“尼山书院”和“乡村儒学讲堂”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我们的目标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到2015年,随着全省各级图书馆“尼山书院”和行政村文化大院建设的基本完成,全省乡镇和村级“乡村儒学讲堂”同时实现基本覆盖;到2020年,随着全省“尼山书院”联盟的建立和规范运转,“乡村儒学讲堂”设施进一步完善,内容进一步充实,队伍进一步壮大,服务群众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要把济宁建成弘扬中华文化的首善之区
济宁市委书记马平昌:济宁是孔子、孟子、颜子、曾子、思子五大圣人的故乡,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济宁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丰富的儒家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儒学优势。从1984年起,我们连续举办了30届国际孔子文化节,发起设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成功举办了6届世界儒学大会、3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强化了济宁世界儒学家交流的中心地位,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作出了积极贡献。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曲阜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于济宁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加强儒学与传统提出殷切希望。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制定了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成完善济宁首善之区的意见,确立了打造济宁道德建设模范区、文明和谐示范区、儒家文化传承区的目标定位,其中实施了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普及、道德提升、文化惠民、文明创建等七大工程,取得了阶段性的卓见成效。曲阜文化经济特区核心区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策划方案已经建立完成,现将提交省级层面进一步研究改正。经过积极争取,国家汉办同意支持在曲阜建设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首个孔子学院日放在今年孔子文化节期间举办。全省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投资100亿元的尼山圣境项目顺利推进。我们要进一步探索深化乡村儒学建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的新路子,加快提升乡村儒学,为建成美德山东作出积极贡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