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圣地引33名海外华人寻根
新闻作者:刘帅 新闻时间:2014-06-23 13:07:21 阅读:次
16日下午,来自马来西亚、印尼的33名尼山圣源书院华人学员到夫子洞拜谒。
16日早晨8:50,70岁的梁怀一像一名小学生,端坐在尼山圣源书院会议室,听老师讲《论语》。与他一起的还有另外32名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华人,他们将在此进行9天儒学经典研修。
八百米外便是夫子洞,东南亚“学生”的虔诚认真令老师始料不及,他们课上课下行师礼,还追着问那些经典里的语句到底啥意思。
■虔诚 坐轮椅也要来夫子洞
“我以前都是‘单细胞’,思维过于狭隘,《易经》等传统经典为我提供了多角度的思维,使得我内心变得广阔些。”6月17日,44岁的马来西亚人陈进文这样给记者描述过去的生活。
作为小书商的他,曾经每天下班便沉溺于电脑游戏与网络中,浑浑噩噩,在朋友的介绍下,开始接触《易经》等中国传统典籍,随后深深着迷。
陈进文身患残疾,记者推着轮椅与他走在孔子父母坟墓梁公林时,他时不时地捧起手,心里似乎在默默地倾诉。
陈进文告诉本报记者,来中国前也曾犹豫,“怕自己不方便,更怕给其他人添麻烦,但我非常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最后,他还是克服困难来了。与他一起出现在泗水尼山圣源书院东南亚学员授课课堂上的,还有另外32人。他们大多是家庭主妇、教师、学生、销售等普通人,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才13岁。
“这是首次具有如此规模的海外华人团体来华参加培训。”尼山圣源书院秘书长赵法生称。
16日下午,学员们步行来到夫子洞,电影《孔子》的主题音乐响起,13岁的印度尼西亚姑娘钟爱佳捧着从书院摘的鲜花放在夫子洞前石碑下,全体学员则朗诵《大同篇》、唱《大同歌》,并行大礼。随后,有的学员默默地站立,或祈祷或诉说,有的则跪下行礼。
说起学员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真与虔诚,赵法生对记者用了“朝圣”两字。“他们对儒学经典的了解比我们平时来的普通学员要多,他们来书院学习,是因为这里是圣人诞生地,当然他们也希望获得更多知识。”
■认真 两天问了不下15个问题
16日上午的课堂,学员们行完师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尼山圣源书院秘书长赵法生开始讲《论语》,每提出一个问题,学员们都积极地回答或响应。
70岁的印尼华人梁怀一是做重型机械代理的,“我们很想了解中国大陆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我是自己掏交通费来到尼山圣源书院学习的。”
梁怀一很珍惜课堂上的交流机会,他当堂提出了关于礼仪与礼貌的区别问题,并与老师辩论。印尼著名儒学专家梁文丰教授就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他也时不时向赵法生提问,而这位70岁的老人刚做完胆结石手术,还在恢复期。
16日中午,赵法生在自助餐厅吃饭,马来西亚学员吴幼珠又插空问他“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真实涵义。两天里,吴幼珠已问了他不下15个问题。
学员们的有些问题让赵法生也觉得棘手,“他们内心非常尊重孔子,但对孔子也有自己的认识。”
6月15日晚上,学员们被安排观看了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学员们质疑这部电影没有真实地反映孔子的思想与理想。“《论语》有它独特的背景,但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并没有感觉到孔子的伟大,电影里的孔子是落魄的,我完全不理解导演的想法。”梁文丰说。
学员们坚持要回到经典,这样才能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理解。梁怀一对记者说,很多人对传统文化有理解误区,“拿‘上善若水’来说,不少人理解为像水一样平静,而它的意思恰恰是后半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坚守 排华期间偷偷翻译儒学经典
不少学员汉语都讲得不好,对中国历史也了解不多,却对儒学经典很了解。
“作为中国人,不能将祖宗的道义放下,四书五经中有很多道义,在马来西亚,我们特别注重诵读经典,我就让女儿4岁开始读《弟子规》。”马来西亚孔学会秘书长黄美玲告诉记者。
“印尼曾经长时间排华,有30多年时间,不允许讲汉语、用汉语。”一直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梁文丰说,那时他同一些华人将儒学经典翻译成马来语,悄悄教授。
梁怀一也回忆,1966年读高中时,“刚刚接触一点《论语》,没多久政府全面禁止汉语,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允许在课堂讲授汉语。几年前,我重新拾起传统经典,从中获益匪浅。”
在印尼华人的坚守过程中,也出现不少故事。“过去印尼男女登记结婚必须填宗教信仰,一对华人夫妻填了‘孔教’,民政局要求必须改填其他宗教,这对夫妻不同意,就将民政局告上法院,最后赢得了‘孔教’的信仰,这事在华人圈广为传颂。”梁文丰感慨,“正是华人的坚守抗争,使得传统文化在印尼得到较好保护,如今又掀起了新的学习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