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乡村儒学工作荣获齐鲁2014年度十大公益项目奖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5-02-03 11:59:00 阅读:次
颁奖典礼上组委会给出的颁奖词是,“开荒南野际,国学归田园,最没有名家风范的书院,最沾染乡土气息的讲坛。这是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式精英儒学的背叛,却如涓涓细流,悄然荡漾出父慈子孝、人心向善的涟漪,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书院成立伊始,以牟钟鉴、丁冠之、王殿卿几位老先生就提出要把书院所在地建成儒家文化示范区。2012年,中国社科院教授、书院秘书长赵法生着手运作实施。实地调查,外出考察,开会论证,13年1月16日,讲堂正式开讲,隔周一次,以《弟子规》、《论语》、《孝经》等为内容,由书院的教授们系统向书院所在地附近几个村的乡亲讲授优秀儒家思想。除课堂讲授外,还通过广播定时播放孝道歌曲,街道粉刷标语,图画,办文化宣传栏,营造环境氛围,一年下来,收到了可喜的效果。用书院所在村支书庞德海的话说,村里不孝敬老人的突出现象不见了,小偷小摸没有了,干群关系、邻里关系和谐了,街道也干净了。没想到变化这么明显,收效这么快。讲堂之能开办并取得理想成效,一是有高远明确的目标和担当,建立一个教化体系,重建农村文化生态,提升民族道德水平。二是书院教师义工团队的忘我无私投入。团队的教授、老师来自北京、济南、市内外等地、还有来自台湾的学者,他们都是义务服务,没有半分报酬,很多教授都是自己承担路费,如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刘示范教授的短途交通费从来都是自掏腰包。如中国社科院赵法生等教授等自己出资印制教材,资助孤老,与乡亲打成一片,聊天到深夜。不求名,不求利,用山东大学颜炳罡教授的话说就是“背着干粮给孔子打工”。2014年初,在县乡安排支持下,又新设六个讲堂,覆盖了书院所在的圣水峪镇的30多个村庄,下步将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范围,辐射向全社会。7月份,光明日报、山东省委宣传部联合在书院召开了乡村儒学座谈会继之召开了理论研讨会,中央省市相关领导对乡村儒学教育的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作了高度肯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瞭望、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山东电视台等媒体,多次对乡村儒学工作采访报道。
作为民办公助的尼山圣源书院,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途上,已走在全国的前列,是18大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的一个极为成功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