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副秘书长中央党校教授王杰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文章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5-03-12 09:11:28 阅读:次
2015年3月10日 14:09 中国纪检监察报
日前,《习近平用典》一书出版。该书从习近平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能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分敬民、为政、修身、任贤、天下、法治等13个篇章。针对每则典故,诠释了古典名句的深邃寓意,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现实意义,引发了各界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理念的热烈讨论。为帮助读者学习领会,本报约请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撰文解析,带您领略传统文化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治国理政实践中的应用。——编者
汲取传统思想智慧 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论习近平总书记传统文化观在治国理政中的应用
王杰
国家治理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主要回答的是“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又一重大成果理论。那么,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一重要论述,既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也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应用于治国理政之中。
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那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一要积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遗产;二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持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简言之,就是要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层面的评价:
以全面系统地认识传统文化为前提。自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中国文化自信日渐丧失。文化自信的短暂迷失过后,随之而来是更大范围内的文化自觉。要全面系统地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重新盘整文化家底。新形势下,我们应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打破经史子集的框架,超越义理、考据、辞章的束缚,以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现代学科分类归纳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结合现当代情况进行系统化归类,尽量形成便于人们学习、评价和继承的传统文化体系。
以科学准确地评价传统文化为基础。科学准确地评价传统文化,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科学准确地评价传统文化,一要立足于中国国情。既要防止以西方价值观为评价标准带来的盲目否定而产生的全盘西化思想,又要避免极端保守的全面复古思想。同时,还要注意防止因机械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产生的教条主义倾向。二要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角度出发,为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精神支持。既要警惕单纯强调市场经济的唯物质、唯科技的思想,防止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对人性道德带来的伤害;又要避免纯粹的精神决定论和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保持社会的整体活力,以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应对日益复杂的各种矛盾。
积极借鉴中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思想与经验
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文化资源。在儒家廉政思想文化中,它将“廉”的思想寓于德政之中;在法家思想文化中,其廉政主张更多地体现出了法治的色彩。管仲则将“廉”与“礼”、“义”、“耻”视为“国之四维”,把为政之廉提升到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道家则是强调无为而治,倡导清静无欲等。
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形成于古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体现了当时人们廉政核心价值的认知和判断,对历史上风清气正社会局面的出现起到过积极作用。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一部教科书,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对照这面“镜子”,我们可以反观自己,找出不足,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廉政思想,可为当前的廉政建设提供重要借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当前,在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力度的新形势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廉政思想进行梳理与分析,可以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周礼》中就提出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的“六廉”思想。我们可以借鉴“廉法”思想,增强人们的法治观念,加强法治建设;借鉴“廉敬”和“廉正”思想,重视官德教育;借鉴“廉善”、“廉能”和“廉辨”思想,对领导干部进行知识和能力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是一种社会制度长期普遍遵循的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与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从文化发展的历史传承性和价值观的民族根基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与源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凝练是中国共产党长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积淀,凝聚了包括古代中国人民在内特别是近代中华儿女的价值追求的精髓,并根据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期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价值观基础。
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来说,一要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二要把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实现中国梦
中华民族是富于梦想的民族。五千年来,我们的先人很早就在神州大地上播下梦想的种子。从《礼记》中“小康”、“大同”理想,到近代孙中山先生的“大同主义”,都体现了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从文化传承的视角看,“中国梦”的提出,既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也是中国古代大同理想在当代中国的最新话语表达。可以说,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既古老又常青的光荣与梦想,浓缩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基因。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价值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诸多价值理念,如“克己复礼”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平权思想等构成了中国梦的重要哲学基础。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大力弘扬“爱国”、“明志”、“持节”、“自强”、“诚信”、“孝亲”、“节俭”等传统美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的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