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新闻联播》报道我院乡村儒学项目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6-06-15 17:50:35 阅读:次
把传统文化传下去 让国学精粹活起来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近几年,山东省依托位于孔子出生地、成立于元代的“尼山书院”历史品牌,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在全省各地设立城乡国学大课堂,把传统文化传下去,让国学精粹活起来。
五月端午,山东图书馆大明湖分馆的“射五毒 祈平安”活动吸引了很多市民参与。
不仅仅是传统节日的专题活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已经在山东全面开花。在大明湖国学讲堂,琴、棋、书、画、健、读等“新六艺”的学习培训全是免费的。市民只要有兴趣,随时可以走进课堂。
大明湖国学讲堂成立还不到两年,来听课的市民就有4万多人,不少课程还得提前报名预约才能排上号。
周末,是济南大明湖尼山书院《论语》公开课开讲的日子。文化志愿者赵宗来已经在这里讲了40多堂课,几乎场场满员。
用公益课堂的形式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创意,最早来源于国内文化学者在孔子出生地泗水尼山的一场乡村文化实验。几年前,来自中国社科院的学者赵法生在尼山农村调研,他发现在尼山的一些偏远山村,不仅环境差,传统文化中仁爱诚信的圣人遗风也消失殆尽。
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 赵法生:我在这做了一些调查我就发现,农村里有许多的问题,比较突出的还是孝道。孩子很富裕,老人生活一看很差,所以呢,我当时就有一个想法,乡村建设应该要找一个文化的基础。
出于文化学者的社会责任感,赵法生和社科界的学者们决定在山村里开设讲堂,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来改变乡风民俗。可想法虽好,村民们却不买账。
无奈之下,学者们就自掏腰包,用发纪念品的小恩小惠来吸引大伙来听课。
几堂课听下来,原本不情不愿的村民们听出了味道。村头的大喇叭一喊,老少爷们就抓紧赶过来。
两周一次的传统文化课堂,才讲了半年多,当地的村风民风就有了明显变化。第二年,当地的宣传文化部门跟学者们合作,在整个泗水县招募了700多名志愿者讲师,陆续推广建设了200多处教学点。
尼山乡村国学课堂的成功经验,很快成为山东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借鉴。几年间,山东先后在全省公共图书馆建成130多个讲授传统文化的尼山书院,在农村和城市社区里开设的国学讲堂超过了8000个,参与公益传统文化课堂的志愿者队伍已经有3万多人,定期参与的城乡居民接近4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