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儒学与乡贤文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7-06-04 02:13:57 阅读:次
2017年6月3日,由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尼山圣源书院主办,人民出版社、中国实学研究会协办的“民间儒学与乡贤文化研讨会”在北京中协宾馆开幕。本次会议缘起于中央民族大学资深特聘教授牟钟鉴为其已故乡贤父亲牟广熙先生编辑的文集《民间儒者的一颗仁爱之心》正式出版。
(牟广熙著、牟钟鉴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6月版)
牟钟鉴教授指出,中华文化的根基在民间,中华文化的基因流淌在民众的血脉里。中央提出“建设新乡贤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他在阅读慈父家史、书文、建言、诗作、回忆、家信时,愈益感到伟大的父亲不仅心里有着家族的关怀、社会的责任,还有卓越的远见、精辟的论说,不愧是民族文化的当代先知先觉者,可称为新型的民间儒者、林野文苑;愿更多有缘的读者亲近这部民间儒者的文集,让它持续地发出光和热,推动中华文明的前行。
中国实学研究会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周桂钿教授指出,弘扬孝道对于重塑社会精神、提升人格修养具有重要意义,但必须要分辨清楚的是,我们弘扬的是作为儒家原典《孝经》中的“孝”。
中国实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尼山圣源书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张践教授指出,牟广熙先生是民间儒者的杰出代表,事迹让人感动,人格让人钦佩。传统文化之根在于宗法社会,在传统社会宗法结构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都是通达的。我们现在建设新的乡贤文化,不仅要立足农村,还要着眼城市,必须探索宗法在新时代中的存在方式,必须在此过程中以儒家文化教化民众,防止出现重家庭私利而置公众利益而不顾的现象。
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中央党校哲学部王杰教授指出,乡贤文化的精神和实学会经世致用的宗旨是相通的。现代社会乡贤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哪一种乡贤都起到上通下达的作用,都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人民安居,国家富强,是社会进步的正能量,需要进一步宣传发扬。
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院长刘成有教授指出,《民间儒者的一颗仁爱之心》一书,感人至深,意义深远。以牟广熙先生为代表的乡贤,是传统文化清醒自觉的守护者。他们将儒家经典落到实处,传到民间,是传统文化的真正根基所在。牟广熙先生在书中所体现的仁者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永恒的价值。
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防大学朱康有教授指出,构筑新乡贤文化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民间儒学的功能,采取多种途径,培育新时代的乡贤,使之引领乡土文化,才能让人留住“乡愁”、情深故乡。
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星韩教授认为,宋代开始,儒学开始产生出民间化的发展道路。北宋的“乡约”是其正式的组织形式,明代的王阳明在真正的意义上开创了民间儒学。泰州学派继承了王阳明民间儒学的精神,使儒学真正从士大夫向了人民大众。回顾这一发展历程,对我们今天的儒学复兴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北京交通大学孔德立教授指出,广熙老先生文集的出版,体现了钟鉴教授孝心,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有利于推动当前对家风文化建设。他阐述了乡贤的内涵定义、演变历史、社会作用以及现代重塑等问题。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王文东教授指出,经学本于六经,作为有机之整体而达于立身成人、经纶世事,相对于养生自利的自我完善或独善主义而言,乃阅历世事、整饬群伦、治理国事之道,体现儒学经世派思想与六经旨趣的贯通融合。汉代今文经学蕴含的经世精神包含于明道论、修德论、治世论、教化论、美刺论、劝诫论之中,其赖以立足的基础是一套整体和谐的世界观。
北京师范大学董乃强教授、国家行政学院张孝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法生研究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于建福教授,安徽大学解光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丰研究员、北京市委党校王志捷教授,北京四海书院冯哲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晓英副研究员、山东大学翟奎凤副教授、人民出版社段海宝编辑等与会者纷纷表达对牟广熙老先生笃信儒学、怀抱仁爱、知行合一精神的钦佩,并对其文集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