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文化讲述自己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4-03-20 10:05:41 阅读:次
黄丽娜
北京外国语大学、尼山圣源书院、北京四海孔子书院联合举办的首期“国际中华文化师资班”自2011年7月3日在尼山圣源书院开学,经过一个月集中紧张学习,7月30日圆满结束,在北京国子监举行结业典礼。“国际尼山中华文化师资班”的立意是培养站在世界历史和中西互识高度的中华文化师资,以中西比较哲学方法阐释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寻求进行东西思想文化交流的恰当有效方法与途径。这一个月在孔子出生地尼山脚下发生的,正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东西思想对话。
在北京国子监彝伦堂举行的结业典礼受到广泛关注,来自社会各界与中外主要媒体一百多人参加典礼,与“国际中华文化师资班”的主讲教师、中外学员欢聚一堂。
结业式由北京四海孔子书院冯哲院长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前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发来电话祝辞,充分肯定“国际尼山中华文化师资班”的做法和取得的成就,并提出要形成长期机制,鼓励继续办下去。尼山圣源书院牟钟鉴院长发表了题为“寻求中西文化双向诠释的正确方法”的讲话;他认为作为主讲教师的三位教授代表了中西文化双向诠释的正确方向,他们的学术事业将在推动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建设中起重要作用。美国著名中西比较哲学家安乐哲、罗思文教授作为主讲教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感言。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安﹒比茹赛罗教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生艾晰、美国夏威夷大学博士生乔溪、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郭晨都以亲身体会、生动的语言、愉悦的心情讲述了一个月的学习生活和不同寻常的收获。
结业式上,三家举办单位向参加学习、完成100多学时课程的学员颁发了师资学业证书。在场中外学员,按照儒家教育习俗,在领取结业证书之后向三位主讲教授行尊师大礼。
据介绍,获得首届“国际尼山中华文化师资班”证书的是来自美国、意大利等国十多所高校从事哲学、文化研究与教学的教授、学者,丹麦和美国高校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中国国内数家高校从事中国典籍研究的青年教师与在读研究生;此外还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热忱的社会人士。国际尼山中华文化师资班的主讲教师是美国夏威夷大学安乐哲教授、布朗大学罗思文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田辰山教授;预期效果如下:(1)掌握郝大维、安乐哲比较哲学基本方法论及其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诠释的主要思路与见解;(2)加深对当前中国社会及其相关国际事务的文化认识与分析能力;(3)尝试开设东西比较文化视野课程的思路及教学方法;(4)为东西视角研究、教学以及涉外与文化交流领域储备人才。
“国际尼山中华文化师资班”工程主要以培养西方教师为对象,首期于2011年暑期启动,以后将举办十年;计划共培养国际中华文化师资3000余名。
中国这个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一直渴望与世界的交流。她曾因西方传教士的纽带作用,在西方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在近300年,中国文化面对西方却陷入被动、一度失语,不自觉地沦为文化孤岛;以至今天中国在融入世界的同时,其文化精神依然未能为世人所知。是这样的历史情势,使“国际尼山中华文化师资班”应运而生。首届师资班教师、学员怀着和平的梦想踏上孔子故乡的土地;他们所做的是为依然未为世人所知、身处被动失语的中华文化精神,为从今天起世界与中国的对话,探索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为东西方在思想文化上真正开始交流,开创崭新的局面。这个崭新局面在安乐哲、罗思文、田辰山三位教授的中西比较文化大视角下,原汁原味阐释中华文化经典,驱散以往对中华文化误读与隔阂的雾障,帮助学员理解、掌握比较哲学阐释方法及对中国思想文化诠释的主要思路与见解过程中展开。
是什么原因造成近 300年来中国的文化孤岛状态呢?中华文化精神怎样才会被世人理解?为什么中西比较哲学在今天是中国打开与西方思想文化对话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安、罗、田三位主讲教师所实施的课程计划与讲授方法,以及中外学员所表述的他们在一个月100多学时异乎寻常的收获,对上述问题是最好的回答,它其实是东西思想实现真正对话的内容和过程。这种内容和过程必然围绕着以下这样的问题展开:(1)西方一直扮演中国的讲述者;(2)文化纱幕导致对中国的扭曲和误解;(3)鞋拔子:西方中心话语;(4)走出庐山,让中华文化讲述自己;(5)哲学比较是中西互识必经之途;(6)认识差别是为了寻求和谐之道;(7)史无前例的对话,人民的对话。“国际尼山中华文化师资班”在这几个方面所实施的教学与开创的东西思想对话不能不说是具有不可估量的深刻现实和历史意义的。
一、近300年西方一直扮演中国的讲述者,中国是西方施展话语权的对象,这是致中国变成文化孤岛的原因?
安乐哲在讲课中指出,《牛津英语词典》“Chinese”(中文、中国人)这一词本身定义就包含“inscrutable”( 难以捉摸的;难以理解的;神秘莫测;不可思议等)的意思,说明西方搞不懂中国。近代的帝国主义使得中国在文化上没有自己的声音。至今圆明园还有“毋忘国耻”的大字告诫人们不要忘记过去。首先把中国思想文化介绍给西方的是欧洲传教士。他们为把西方唯一的上帝介绍给中国,将中国思想传统附会到欧洲的宗教体系之中。欧洲版本的中国思想是一套中国的亚伯拉罕宗教。以传教士为先驱编纂的词典中,“天”是“Heaven,” “义”是“righteousness,” “道”是“the Way,”“礼”是“ritual,”“孝”是“filial piety,” “仁”是“benevolence,”“理”是“principle,”等等,都变成了西方宗教或形而上学词汇。西方将中国思想解释成西方那个体系,是在低人一等地位。中国反映在西方东方主义视野中,是暴君政治、神秘落后、愚昧原始、停滞不前的。这套话语词汇带有浓厚后殖民主义色彩,中国人在翻译西方思想时开始采用到现代语言中来。中国思想文化用西方话语讲述,一个明显结果就是导致她在西方的不被理解。在西方书店里找中国哲学书,在哲学类找不到,要到“东方宗教”类书架上才能找到。按照西方学术分类,中国哲学不属于“哲学”(philosophy)。大多西方大学的哲学系不教中国哲学。学中国哲学要到“宗教系”(Religion)或“亚洲系”(Asian Studies)。甚至北京大学哲学系讲授的都不是孔子,而是海德格尔。
二、为什么西方理解的中国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纱幕障碍着了中西思想的相互理解?
田辰山在课堂上指出:不少国际学术会议,中西方学者在某一观点和学术问题上真正做到对话的概率极低。绝大多数是各说各话,不知道对方讲什么。中国人文学术文章,一般不能翻译为英文在西方发表。孔子、老子、中国文化典籍、传统民族精神其实都无法准确翻译为西方文字,不能实现把中国介绍给西方。为什么这样?就是因为语言背后有个文化纱幕。这个纱幕今天必须要把它捅破、彻底掀开,让中西达到一种透明状况。这个纱幕是什么?简洁地说,它是中西方传统的宇宙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语言上的结构性差异。这个纱幕是下意识的,无时不在、看不见摸不着、天天在误会、天天制造混沌状态。概括这种结构差别造成的文化纱幕,它就是西方的“一多二元”和中国的“一多不分”两个简单说法。其中,西方结构的“一”是上帝概念,是超验的“一”;“多”是呈独立个体而单独存在的宇宙间一切物;“二元”是“一”与“多”(或神与人)之间单线、单向主宰和对立的关系;万物“个体”之间也是孤立与对立关系。宇宙是超绝的“一”决定的法设定的秩序。
中国有一套属于自己“一”和“多”。“一”(曰“道”或曰“理”)是自然、社会万物及人之间相通、互变、不断的延续和互系。“道”或“一”不是分裂于“多”之外的,而是内在于“多”的;所以是“一、多不分”。所以,西方要讲真的中国,中国要知道真正的西方,就要搞懂“一多二元”、“一多不分”两个结构,并用它们来看问题。西方搞不懂中国,就因为用西方话语讲述中国,实际把西方结构强加给了中国。中国用西方话语来讲,一切都被扭曲,都变得不顺眼。中国用西方话语讲述自己,就成了许嘉璐先生说的:跟着施特劳斯圆舞曲调跳中国大秧歌!
搞懂“一多二元”和“一多不分”两个结构,我们能发现什么?发现许多人们认为中文与英文对等的词汇,都是风马牛不相及!“民主”与“democracy”,“人权”与“human rights”,“自由”与“liberty”,“个人主义”与“individualism”等等,都对不上号。英文这些词汇都与上帝有派生的意义,而在中文里,它们都没有!长期以来西方用“rights”判定中国;中国用“人权”比附“rights”,双方陷入了一个泥泞沼泽的误区。
三、甩掉“鞋拔子”,摆脱西方中心的话语
对于将中国思想文化用西方话语来讲述,安乐哲老师生动地将它比喻为“鞋拔子”,指出这是不合理的。他强调,中国思想哲学传统不应该把与西方相遇的近代看成是给自己赋予意义的机会。来自美国摩根州立大学的学员卓安娜﹒科罗斯比教授在自己学习总结中写道:“为了理解一个中国自己意义的中国,我们必须让西方去中心化。”她认为,柏拉图把哲学坚决引向一条重个人、轻关系的路途,认为人要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做好事是不可能的;如果个人利益来自不正义行为,那就诅咒不正义罢。在柏拉图看来,理性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跟父母的关系,跟恩师苏格拉底的关系都没有用。可遇到孔子这样一个人,柏拉图会怎么说?科罗斯比认为,田辰山提出的让中国文化讲述自己是个严肃的问题;中国要欣赏自己与西方的不一样。中国思想传统发展是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独立于西方的道路。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郭晨在结业典礼上代表中国学员说:我们深刻地意识到中国与西方差异性的根源。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不同的话语体系、中英文词语的不对等性造成了彼此的误读。由于二者带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结构,只有在对差异性的关注下,通过中国解说中国,通过西方理解西方,有效的沟通才会产生。
四、走出庐山,让中国文化讲述自己
安乐哲的课程安排是先阅读柏拉图的两篇对话,帮助学员意识到西方文化宇宙观的奠定、西方叙事的形而上学语言,指出西方原教旨个人主义的来源。然后,安老师以3/4课程的时间分析理解儒学和道家著作,包括《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庄子》,努力开发学员的想像力,达到从中国角度理解中国哲学传统的目标。
罗思文在授课计划中指出:自从利玛窦1590年代从事儒学研究时起,人们就开始问儒学是否符合基督教伦理学、康德伦理学、功利主义伦理学——过去的比较哲学提的就是这样的问题,也即:以亚里士多德的道德为准看待儒学。但是今天要讲“角色伦理学”;它是要在与西方各种思想相比较的伦理学,是具有更大哲学价值的,而不是以西方伦理学作为高人一等的。罗思文强调:儒学的角色伦理学将在21世纪对全球起到重大作用,对哲学全球化的未来作出积极贡献。
田辰山的课程名称就是《用中国话语理解中国》。他认为,如何一以贯之、提纲携领地达到让庞杂博大的中国文化被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清晰理解和掌握?就是要以郝大维、安乐哲比较哲学阐释方法去认识和介绍中国文化基本结构:天地观(宇宙观)、互系通变观(思维方式)、文化的价值观(和而不同与天人合一)和语言体系;以西方“一多二元”和中国“一多不分”两种结构为贯穿,在比较视野中讲解一系列需要迫切回答的中国文化和政治问题,例如传统价值观、“民本政治”思想、中国特点的科技思想、人文精神内涵与核心价值、儒学世界意义、翻译与中国文化传播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走出庐山让中华文化讲述自己(中西比较哲学方法)、如何讲授西方政治思想、如何讲授中国政府政治、如何讲授公共外交、如何编写中西比较文化视野课程等等问题。田老师强调:学习中西比较哲学角度,目的在于运用它解释现实社会与国际政治问题。让西方人民理解中国,要用中西比较哲学方法,向人们展示历史和传统中国思想在今天现实社会和政治生活之中的延续与挫折——让中华文化讲述自己。
来自哈佛福特大学的凯瑟琳·赖特教授在学习总结中写道:“罗思文、安乐哲、田辰山教授的课程是我在这个暑期师资班学习的最大收获。其中每个课程都充满学术活力,在设计上都与另外两个课程构成有机的整体。上了这些课,使得我思想开放,用一种与过去自己从未有的相反的积极态度去理解中国的思想。我从罗思文的课不仅学到如何理解艰涩难懂的中国哲学典籍,还学会了将来我自己如何更好地讲授这些典籍。安乐哲使我理解到从柏拉图遗传下来的形而上学方法是怎样使许多中国典籍在翻译成英文过程中发生扭曲的。罗、安、田三位教授的课程在许多方面是互补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将它们紧密贯穿起来的是每位教授都强调的,就是建立一个让中国文化讲述自己的阐释域境,这样我们就可以达到对中国哲学典籍原汁原味的理解——真正出于我们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这种效果,如果不是这次2011年暑期中华文化师资班的老师在四个星期内有这样中外学员结成对子的创造性互学互识方法,对于我们母语不是汉语的外国学员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国际尼山中华文化师资班展现了它浑厚的知识性和深刻的改造性,是一次名副其实的阐释学习经验。”
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黄丽娜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时说,安乐哲、罗斯文、田辰山教授致力于用中国意义话语解释中国文化、恢复被西方哲学话语掩盖的中国哲学生机和活力,使西方学者意识到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所在。同时也使中方学员意识到,目前中国哲学体系使用的很多像主体、客体、自由等概念本来和中国文化传统没有任何联系,是生搬硬套西方哲学概念的具体表现。实际上,人们并不了解这些话语背后西方人认识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这种情形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比较,重新审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中国文化传统目前正处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中。此次授课的最终目的正是要使参加培训的中方学员萌生走出庐山的意识,深刻领悟西方文化,再返身自己,重新发现中华文化的伟大价值,让中国文化讲述自己,彻底摆脱西方化的话语影响。
五、哲学比较是中西互学互识的必经之途
来自美国圣地亚哥大学的安·比茹赛罗教授谈对国际尼山中华文化师资班的感言时说,在哲学和政治方面,我认为文化比较角度很重要。三位老师都从不同的侧面为我们展示了如何真正去理解文化的差异和理解问题时应有的多角度。中国文化和所谓的西方文化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理解方式,这对我这个西方人帮助很大。我要对安乐哲、罗思文、田辰山三位教师表达特别的感激;30个上午、30个下午,他们耐心、毫无保留地教我们怎样如何将儒家的经典作为镜子和窗口。这样使我们很多人都意识到,不管怎样通过他们来鉴明自己内心还是观察世界,我们看到的都是一切美妙的相互联系;没有自我,没有他体,没有我们,只有共享、相识、交流——相认的亲密。我们之中许多人已习惯于沿袭自希腊的文化世界,面对虚与实交织的现实,总是难以放下心中那份紧张。但一个月,尼山这座山本身已变成了我们内心安静的表率;安乐哲、罗思文、田辰山三位教师成功地使我们意识到中国与西方的一些区别;正是这些区别让我们充实、使我们独特,同时也为我们布下误解别人的陷阱。老师向我们介绍中国崇尚什么,中国的人们世世代代如何行为,尤其是他们对待家庭、对待先贤、对待世界变化的态度和向着和谐不遗余力的努力。我想表示:我要牢记并尽一切努力将老师的教诲发扬、传承下去!我再一次、并代表我在加利福尼亚的同学们感谢你们;我的学生们将会很快享受到这次尼山学习班的硕果。
来自美国德里克大学的乐诺·梅德利克·陈发表感言说:我们的思想对话发掘出的观念和词汇用英文不能作出适当的翻译。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些英语概念被强加在中国思想之上。我们遇到的概念深深根植于它们的本源之处,为了理解它们,我们必须花气力深入它们的语境;看看它的哲学话语和历史状况,还要注意与一个主要观念相关的其他相近词汇的意思。这成为我们讨论文化的表面类似问题时的一种规则;让我们进入的是表面相似肤浅想法内涵的深层词义和重大差异。我们所发现的决不是小问题,而是思想的交流陷入僵局,需要改变对话方式。话语越是互不相让,我们就变得越是动感情。越来越个人化,讨论的问题背后则越变得具有学术与礼貌的距离感。这种情况有时令人沮丧。但是这种僵局像磁铁一样具有吸引力,让对话不能打住。为什么我们向对方讲不通?其中看不见的障碍是什么?我们总倾向再次讨论。同一个话题总是由于另一种尝试、有时与不同对象,在另一场合重新开始。
乐诺教授说:真不容易,花的气力真是不少!讨论有时变得情绪化。但是,在这种持续交流过程中,我们一点一点地增加着对别人文化的理解,甚至我们了解的有时只是一闪现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是那么难以捉摸,它们通常难以察觉,却导致了许许多多难以说明的误会。只有当人们看得见,它们变得确实的时候,人们才能克服。整整一个月,我们在同心协力做着增加对彼此文化理解的探讨;我们花很多时间讨论孔子、《论语》,还有孟子和荀子。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听,听别人说的话语,也听话语之外的语境。我们在互相弄懂对方,我们耐心地使自己懂得对方。这是我们做着的努力;虽然还没有根本解决问题,还没作到完全理解对方,但是我们所以已经能做出这样的努力,是因为我们之间已经培养出友谊与信任;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的成功。
六、认识差别是为了寻求和谐之道
田辰山教授在讲课中多次提到,国际尼山中华文化师资班向从事中华文化教学与研究的学者重点介绍的是郝大维、安乐哲两位中西比较哲学家的阐释方法论。它的独到之处是不同于百余年来流行的以西方单方面的概念和话语对中国问题进行阐释(所达效果是扭曲很多事情)和脱离中西方各自语境谈论两个传统的所谓“相似”;而关注的是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强调差异更为重要。为什么更需要关注差异?这可比作在一只大象的腿和一只蚊子的腿之间做比较;如果更关注相似性,人们会说这二者都是腿,二者都是走路用的。但是只有明白大象与蚊子之间有多大差别,才会知道各自的腿之间差别有多么大,才会意识到,只说二者都是腿、都是走路的,等于什么都没有说,等于掩盖了多大的差别,等于带来多大的误导。蚊子和大象作为两个生物体的差异,是整体的差异。只有搞清整体的差别,才能通过差别理解局部、抽象的“类似”原来差异很大。郝大维、安乐哲的方法,就是使人先看到中西文化传统的整体差别,再来看原以为的“相似”,其实是如何体现整体性差异的。这样才让人看的深、看到整体、看得明白。这样的好处,就是最大限度在思想上减少和避免误解。误解是危险的,可导致矛盾、甚至冲突。中西方文化了解彼此的差异,看到其差异的根源性、结构性,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至少互相彼此对他方都会有积极的预测性,会开发智慧,千方百计避免冲突,去寻找达到和谐局面的做法。
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大学克里斯坦·汉森表示,这次在尼山的课程中学到的西方哲学与我以往所学的西方哲学在一些层面上有所不同。尽管两者很相近,但有一些细微却非常重要的差异。因此,这就是导致一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我们需要弄清的是,我们是否真的是以同样的方式一些问题。
来自山东济南的学员白兴亮颇有感触地说,西方人的思维和东方人的思维差异是比较大的。西方人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先从思维方式上入手,了解中国人的思维。如果我们中国人要把自己的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播到西方去,我们也需要先了解西方人的思维;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出怎样把中华文化向他们解释的方法。
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留学博士生黄田园表示,我们中外学首先互相了解的是对方的观念是什么。双方都有这种意识要求和感觉,这是大家共同的兴趣所在。我们在讨论过程中,互相探讨的也是,首先看清在根源性上、结构性上东西方的差异在什么地方。然后再寻求东西方是不是有共同点可以找到。哪怕没有共同点,大家认识不能统一,但是毕竟我们都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
北京外国语大学郭晨说:我看到外方学员为理解中国与中国文化而做出的不懈努力。虽然我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文化传统,虽然我们不可避免的展现出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但我们之间固有的差异并没有成为文化间的隔膜,彼此间的理解在思想碰撞的火花中与日俱增。我们正身体力行地尝试将儒学精神内化于自身。此次学习与研讨给我们提供了介绍中国文化的有效方法。
七、史无前例的对话:人民的对话
乔溪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是安乐哲教授的博士生。他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方关系中心的外籍工作人员全程参与了国际尼山中华文化师资班的组织工作并聆听了全部课程。他感慨地说,作为一名哲学专业的学生在北外东西方关系中心工作,我原想这个项目的主要经验将是东方思想理念与西方思想理念的碰撞。我以为我会担当繁重的跨文化翻译,语言分析与结构的比较,东西方关系将呈现为密集的思想对话。
当然,我们的确实现了对概念和阐释结构的充分讨论。但是我在尼山感受的超出这种讨论很多很多。我感受的是人民的接触。也就是说,这次尼山的东西方关系是人与人的联系。东西方关系不仅发生在教室内,而且发生在餐桌上,汽车上、爬山时、与当地孩子们打篮球时——在我们中外学员一起参加的各种活动之中。我看到、感受的是人民的来到一起、交流各种感受、每天的交谈、一起参与解决困难的词汇造成的障碍…。我看到不光是交流上概念困难的解决,还有正在形成之中的人的关系。有时对于复杂的哲学问题我们没有语言将它说通,但是每个学员都在用微笑和耐心搞通人的的问题。这次尼山中华文化师资班的的确确是个创举,我将用很长时间深刻考虑我在这里获得的中西方哲学的真知灼见。但远不仅如此,这次尼山的经历也是一次人类互学互识的创举、一次同住、同学的机会。将来如果我再想起东西方关系,能想到的已不仅是概念。而是活生生的经历——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尼山的日子,我的同伴们,欢快地坐在一起,说着、笑着,用我们从未有过的方式互学着… 我相信,我们这个月所获得的,将对不仅是我们自己,也对我们的学生,学生的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我也期待,我们在尼山的努力也将会对整个世界产生有益的影响。
美国布朗大学罗思文教授作为一名国际尼山中华文化师资班主讲教师愉快地说,这些人亲临这个几千年圣人的故里,具有历史性的重大意义。参与的学者都很优秀。对于我来说,与这些来自美国和中国的学员在一起,是一次很美好的经历。这些学员在一起,结成对子;他们彼此帮助,美国人可以讲中文,中国人可以练习英语;阅读中国典籍,用中文和英文帮我翻译,对经典著作进行诠释。他们已经成了很好的朋友。我喜欢看到他们在一起成长,与我一起工作。我很高兴度过这样的一个月。
国际尼山中华文化师资班具有以下突出特点:(1)在中西文化比较大视角下,关照异同、解读中华文化,探索让西方文化背景人士通过中国语言意识理解中华文化的恰当方法;(2)实现了一种深层次真正意义的中西文化对话。中西方学者聚在一起,历时一个月,学同室、餐同堂,没有距离,没有顾虑,探疑询惑,争驳辩难,真诚热烈,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实现了迥异于以往会议、研讨、会晤场合的各说各话、谈毕走人,在真正意义上既深且广的中西文化交流对话;(3)美国中西比较哲学家用英语在孔子故里,原汁原味系统讲授中华文化经典,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创新举措。安、罗、田三位教授首次从比较哲学新视野,深入探讨两种不同文化思维的形成、衍生和发展,为两种文化的平等对话交流找到 了学理依据,必将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对儒、道两家主要经典进行创新性阐释,这对于消除以往对中华文化经典的误读,对帮助西方文化背景的人了解和接纳中国经典文化的精髓,进而推动不同文明精华的新整合,具有标志性的历史意义。
此次尼山中华文化师资班的另一重要内容为中国文化体验。每晚安排两小时活动,全方位展示中国文化的各种形态。为让学员切实感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魂魄,专家学者,著名太极拳师、知名围棋教练、一流书法家、古筝演奏家、《易经》研究者,中医理论家、古诗词吟诵家应邀到场展示中国文化的具体形态。此次师资培训,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少企业家、社会团体和个人慕名来到圣源书院,参加学习,课上课下积极发表意见,纷纷表态传播传统文化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