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与文明:中国梦的价值基石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4-03-28 20:32:12 阅读:次
任平
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梦具有深厚的价值内蕴,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中国梦价值内蕴的具体体现。这其中,诚信与文明尤为重要。这是因为,要实现中国梦的共建共享,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我们不仅需要越来越富足的生活,也需要有越来越诚信的道德;不仅需要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也需要文明素养的全面提升。为此,倡导诚信与文明,便成为共建共享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基石。
“诚信”的中国梦:中国道路的价值升华
古代中国是高度重视诚信价值的信用之邦。几千年来居于国家精神统治地位的儒家将“人无信不立”作为“仁”学的五端(仁、义、礼、智、信)之一,要求全社会成员加以奉守;不仅把“信守诺言”作为君子的良好操守,更把“取信于民”作为国家统治的民本根基。而现代化在促进社会转型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使社会遭遇了道德失范和秩序真空的困境,导致诚信缺失。这与实现中国梦的美好追求无疑是背道而驰的。
中国梦憧憬的现代化社会不仅是物质丰裕的社会,更是诚信善治的社会。人民群众迫切期待生活在一个没有欺诈、没有假冒伪劣、诚实相亲、信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而一旦诚信阙如,不仅危及社会信用体系,而且也意味着人与社会、人与人甚至人与自我社会关系的撕裂,若任其蔓延,将动摇社会稳定的根基。因此,重建作为诚信交往的社会规范势所必然。这需要从以下两个维度着手。
第一,真诚性维度。这一道德规范和价值操守,不是一种外在面具或一种简单的法律他律,而是人格、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全面提升。现代化不仅仅是物的现代化,更是一种制度和公民行为方式的伦理和价值的升华。在满足生存性需要之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价值目标之一就是要重建我们生活的道德和价值底线。我们希望过“好的生活”,而这必须要有“好的环境”、“好的信用”和“好的制度”。如果没有诚信,无论是市场经济体系还是法治社会,一切都将难以建立,更难以完善。在诚实守信的国家里,参与社会交往的多元主体之间都必须要有真诚待人之心,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素质要求。
第二,交往自尊或尊严的主体性维度。交往行为和制度具有内在的道德维度和诚信价值。诚实守信是一种德性,更是一种作为社会成员交往的自尊和尊严。当我们被人评价为诚实守信时,我们因这种肯定性评价而获得了作为人际交往主体的自尊;反之,当我们被人评价为不诚实、不守信时,我们就会因这种否定性评价而丧失了作为人际交往主体的基本尊严。为此,我们不能沉迷于“利”的诱惑而放弃对自我和他人生命尊严的尊重。无论制度设计或者道德倡导,都应当最大限度尊重社会公民作为主体性的道德尊严,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文明”的中国梦:新现代性的价值内蕴
现代社会是文明的社会,对文明内涵和外延理解的深广度,决定了一个民族梦想对于理想价值目标追求的水平。中国梦高度体现了文化自觉、自强和自信,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文化霸权对于“文明”专断的话语解释权。站在全球化时代的制高点上,我们需要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纲领,超越西方经典现代性教条的窠臼,全面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作为文明的中国梦的内容之一,经济文明展示的不仅是产能的强大和物质财富的丰裕,而且是经济制度的伦理提升和价值完善。在经济领域,“以义生利”的善治伦理成为人们普遍遵守的规则;企业将普遍肩负起社会责任,制假造假、坑蒙拐骗将失去市场;诚信体系和信用体系将日臻完善。
作为文明的中国梦的内容之一,政治文明展示的不仅是国家富强和权力的效能,而且是宪法规定的私权和公权的边界分明、民主有序、政治清明。在政治领域,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切实得到保障;各阶级和各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都能合法地得到表达,并在程序正义前提下形成合理共识;我国的国际威望和政治地位进一步得到提高。
作为文明的中国梦的内容之一,社会文明展示的不仅是社会管理网络的普遍和服务机构的扩展,而且是社会组织的有序发展和功能优化。在社会领域,教育、健康、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将活得更有尊严、更有社会归宿感和安全感。
作为文明的中国梦的内容之一,文化文明展示的不仅是现代公民在知识素养、道德品质、个人修养等方面水平的大幅提升,而且是文化的属人化、亲近化、大众化得到充分彰显。在文化领域,建立起一种更加真诚的文化,使人们更能坦诚相待;一种尊重的文化,使人们活得更有尊严;一种奋进的文化,使创新者得到鼓励、创造者得到褒奖、奋进者得到赞扬、劳作者得到认同;一种包容的文化,使多元的社会更加和谐、多样的生活更加多彩。
作为文明的中国梦的内容之一,生态文明展示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后现代转换,变敌对的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关系为和谐相处的关系,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天更蓝、地更绿、气更洁、水更清,美丽中国变为现实。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首席专家、江苏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