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现代化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4-03-14 12:14:03 阅读:次
内容提要:思想传播要因地制宜,即本土化;也要与时俱进,即时代化。对于当代人来说,就是现代化。现代是时间性概念,是时代的特指,没有固定内涵。化指用而有效,无效谈不上化。思想传播是一个过程,要不断时代化,才会传到现代,要继续传下去,还要继续现代化下去。
关键词:思想传播 儒学 与时俱进 时代化 现代化 中国特色
作者简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常务副院长。
一、什么是儒学现代化
关于儒学,容易理解,它是中国历代儒家共同创造的思想,这些思想是非常复杂的,一是根据原始儒家的说法,二是按照历代儒家共同的基本思想。
如何理解儒学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防现代化,都是说的是使这些行业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有比较具体的内容,也容易理解。在文化思想方面的现代化,就难以界定了。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按欧、美的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标准,没有太大问题。如果文化思想和价值观都按欧、美模式,那就有大问题了。例如美国,实力强大,对外国进行经济制裁或者武装侵略,对国内,从一场飓风水灾,可以看到美国抛弃国内的穷人。一大批穷人死亡,政府不能及时救助,还喜欢指责别国的人权问题。自己的事情做不好,还老想管别人的事,在伊拉克驻军14万,而自己灾民难民,却无人救助。这不是什么国际主义精神!这是霸权主义。法国《新观察家》周刊2005年9月8日发表文章说:“卡特里娜飓风暴露了一个人人为自己的社会的弊端和矛盾。”我们国家的现代化不能处处以美国为标准模式。欧洲与美国不同,但也不是可以成为中国发展的模式。中国的和平崛起,倒是他们应该学习的。于是,关于现代化的问题,就有必要重新探讨。它不是西化、欧化、美化。
现代,是时间的概念,就是现时代的意思。但是,加上化,就不同了,起了性质的变化。化,就是变化的意思。理论上说有两大化:一是空间上的化,一是时间上的化。例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变化成了中国的用而成功的东西。现在有的用“本土化”这个词。就是说外来的思想变成本地的用而成功的思想。这是有普遍性的。马克思主义传到苏联,成了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苏联化了。再传到中国,当然需要中国化。有些教条主义者要坚持苏联化的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失败是很自然的。中国的传统医学传到韩国,就是中医的韩化,再传到日本,就要日本化,日本化的中医,在日本叫做“和医”即大和民族的医学。同样,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产生了中国佛教,中国佛教传到日本,变成了日本佛教。虽然佛教有其共性,各国佛教又有自己的特色。印度佛教不讲孝,中国佛教讲孝,但不结婚,日本的佛教允许和尚结婚,有的方丈就出生在佛寺里,并在佛寺里结婚生儿育女,方丈还可以让儿子继承。
思想在空间的传播有化的特点。思想在时间的传播也有化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不断地现代化。儒家思想从先秦传到汉代,就被汉代儒者现代化了。汉代是中央集权制度,儒学要适应这种社会政治的需要,就要融合先秦各家思想,经过创造,形成新的思想体系,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这叫与时俱进,得到统治者的肯定,登上独尊的宝座,也是用而成功的一例。否则,它就被统治者冷落了。战国后期,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韩非子·五蠹》)说儒、侠(墨)违法乱禁,人主对他们礼敬是不适当的。儒学经过汉代新儒家的努力,汉代化即汉代的“现代化”了,得到统治者的推崇。侠不能与时俱进,坚持自己的信念,受到冲击、贬斥。隋唐时代,四书集注儒、释、道三教争立,到宋代,朱熹进行综合创新,形成新儒学,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在封建社会后期的八百年中,他的《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具有意识形态的作用。宋代新儒学,也是儒学的宋代化。同样道理,儒学在进入现代的二十世纪,也要现代化。有的人将这种“现代化”叫做“时代化”。从历史长河来看,“时代化”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也都是“现代化”。我们所讲的现代化,是这个时代的时代化。后代人也只能称为“时代化”。不能在世界历史这样宏观角度考察问题的人,容易有时代的局限性和地方的局限性。以为只有现代才有现代化,过去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什么叫“用而成功”?在工农业上,在科技与国防上,提高生产率就是标准(还有更复杂的问题,不在这里讨论)。但是,在文化思想上,以何为标准?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群众。能够说服群众,就能掌握群众。掌握群众,就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产生了巨大的力量,战胜日本军国主义,战胜美国支持下的国民党。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就证明它已经中国化。中国佛教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也证明中国佛教已经日本化。为什么说日本化的佛教是中国佛教,而不是印度佛教?看那些宗派就知道了。日本佛教的宗派基本上是中国的禅宗,有的则属于禅宗下的曹洞宗、临济宗等。日本京都最著名的金阁寺,原来叫鹿苑寺,就是临济宗相国寺派的禅寺。中国传统思想现代化,儒学现代化,早已在实行中。实际上,思想是否现代化,就看它是否说服了现代的群众。我们可以看到儒学在当今世界受到欢迎。
孔子儒学在教育、伦理、政治、文化诸方面对于当今世界还是有价值的。如果孔子儒学已经过时,没有价值了,那么,发达国家的人们,特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怎么会讲出那样的话呢?
根据以上的各种界定,关于儒学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将传统儒学变化成现代的新儒学,即可以用于现代并获得成功的新形态的儒学,或者说,儒学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群众认可。儒学的具体意义是在不断变化的,而基本精神则是超时空的。要将具体意义和基本精神分开,就需要阐释。经过阐释,才能进行继承。这种继承就是冯友兰说的抽象继承。否则,就是僵化,就是教条主义,任何好经都会被歪曲了。
二、儒学已经现代化
我们经常讲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或者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但一般不明确提儒学。上个世纪近一百年批儒批孔,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至今还有不少人“谈儒色变”。一说孔子儒学,就是糟粕,就是落后保守的代表,就是过时的历史垃圾。现在许多人在探讨儒学要不要现代化,能不能现代化以及如何现代化的问题。如果是落后保守的,就不要现代化,如果是“过时的历史垃圾”,就不能现代化。无论是不要还是不能,都没有必要探讨如何现代化的问题。我却有另一想法,我认为儒学要现代化,能现代化,而且已经现代化。这是不好理解的说法,需要作一些必要的论证。
在革命时代,在政治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提出理论联系实际,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参加革命的绝大多数是工人农民。这些工人农民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与这些工人农民相结合,实际上就是跟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学,因此,马克思主义早就跟儒学结合了。表面上看,许多人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儒学,实际上二者是在批判中结合的。俗话说“不打不相识”,当时叫做“批判继承”。没有不继承的批判,也没有不批判的继承。这是四十年前彭真说的最深刻的一句话。缺乏辩证法思维方法的人,总是绝对化地理解所有问题,否定与肯定也都是绝对的、全盘的。不能理解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儒学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跟儒学就开始了融合,逐渐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也使儒学逐渐现代化。这两方面是同时进行的,是合在一个过程中。如果分开来说,我们只说儒学现代化方面,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提出优待俘虏,这是儒学中的仁爱思想的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倾听群众意见的民本思想。周恩来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发扬了儒学中“和而不同”的精神,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更是中国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即不同的因素可以和平共处。周代实行封建制,秦代改为郡县制,汉代初期,封建制与郡县制,两制并存,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国两制”。后来清代实行的是一国多制。戴逸教授说:“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行政机构又不一样,实行的是一国多制。比如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在新疆、东北设将军制,在西南地区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在蒙古设盟旗制,在维吾尔族地区设伯克制。这都是因地制宜,不把内地的一套全部用到少数民族地区。它们的形式与内容都不一样,但目的都是集中权力使得中央政治便于管理。”[1]国民党时代,故宫内保留一个封建小朝廷,宫墙内外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西藏保留当时的农奴制,与全国各地实行社会主义,也是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局面。1959年达赖叛乱,才取消农奴制度。大约两制并存了近十年。毛、周、邓的决策,体现了中国的特色。特色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进了中国传统的思想,主要是儒学。有儒学,才有了中国的特色。
与此同时,一批学者也在思想理论界努力做儒学现代化的工作。二十世纪有一批学者长期接受儒学的教化,有比较深厚的儒学功底,然后学习西方文化,有的还到国外留学,有的在东洋日本学习西方文化如徐复观,有的到西洋欧、美诸国学习,也有的学者就在国内学习。在西洋文化流行的时候,到处充满西洋文化的气息,谁也无法隔绝而不受其影响。有识之士开始将自己心灵深处的传统文化与新接受的异质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自己的理性、悟性,展开激烈的斗争。在斗争中融会贯通,综合创新,形成新的思想体系。有代表性的如梁漱溟的新儒学,冯友兰的新理学,熊十力的新唯识学,贺麟的新心学,张岱年的新唯物论,以及牟宗三、钱穆等人的新儒学。都是在吸取西方文化以后,丰富发展儒学的成果。
三、儒学需要继续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不是一锤子买卖。儒学已经现代化,也可以说还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现代化是需要长期继续进行的。对于儒学现代化,我们还要做哪些工作,这倒是应该好好研究的。
(一)要改变观念
关于辩证法,讲的是对立统一。过去战争年代,为了发动群众起来闹革命,强调矛盾对立的一面,讲斗争是绝对的,认为斗争的结果是一方吃掉一方。结合现实来讲这些原理,有时非常难以论证。例如夫妻是一对矛盾,工农业屯是一对矛盾,能不能共存,如何吃掉对方?现在时代变了,需要安定的环境,和谐的社会,需要强调另一面,强调矛盾统一的一面,这才能实现和谐,才有利于建设事业和祖国统一大业。当然我们不能忘记斗争的一面,因为在统一过程中还存在着斗争,有时也很激烈。但是主流应该是统一,是和谐。与此相关的是阶级斗争观念,阶级斗争原理规定一部分群众与另一部分人是阶级敌人,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现在就要将世界上所有的人看作人类的一分子,都是应该尊重的,只当他们犯罪的时候,才由政府按照法律给予处治。其他人都在西方“博爱”和东方“仁爱”范围之内。虽然社会上还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现象,但是追求平等已经成为社会风气。美国轰炸阿富汗,进攻伊拉克,虐囚事件以及在灾难中抛弃本国穷人,都受到世界舆论的批评。观念改变,最重要的是改变斗争哲学为和谐哲学。和谐哲学不是没有斗争,没有适当的斗争,就不能实现相对的和谐。和谐是动态的,社会和谐是社会的动态平衡。任何社会没有绝对平衡与绝对和谐。讲绝对和谐,是违背辩证法的。
(二)要研究实际问题
实际问题很多,先是个人的,再是国内的,最后是国际的,当然也还有人与自然的。先是个人修养的问题,那就是儒家说过的“古之学者为己”,为己之学,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而学习。现在许多人是为别人学习,从心理上说是很被动的。因此有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现象,考试舞弊,论文抄袭,也时有发生。有的将儒学当作知识来学习,不能转化自己的思想。虽然也能说一套,却不能用,只是骗人的。首先改造自己,才能改造世界,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国内贫富不均相当严重,现实存在着扩大的趋势。个人所得税,纳税最多的是工薪阶层,而最富阶层收入高,纳税少。个人所得税本义在于“损有余而补不足”,结果却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行业差距很大。有些垄断行业,只要能进去,就能发财,不需要多大本事。在穷的行业,有多大本事也不行,劳动模范也有下岗的。从历史上看,贫富两极分化,社会就不稳定。孔子说:“不患贫而患不均。”董仲舒认为“不均”,“有所积重,则有所空虚”(《春秋繁露·度制》)。一些人财富积累多了,另一些人就贫困了。圣人了解一般人的性情,知道乱是怎么产生的,所以就作出规定,使人有贵贱富贫的上下差别,“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度制》)使富的人足以显示自己尊贵而又不至于骄奢,使穷的人足够生活而又不至于忧愁,根据这种原则来进行调均,这样就可以使财富不匮乏而上下可以相安,所以就容易治理。调均的思想应该是指导我们当前经济改革,制定法规的参考。行业垄断,是什么问题?是制度腐败,还是行业腐败?还是部门主要管理干部的腐败?
国际问题也需要研究。现在世界不太平,主要是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是霸权主义逼出来的。这是“优胜劣汰”传统观念的负面作用。它的正面作用是重视竞争,提高社会活力,促进科学发展。为了协调国际关系,需要儒学的补充。“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有反对霸权主义的内容,也反对充当奴隶,不欺侮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侮。我们强大的时候,象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明朝国家实力可以将沿途国家变成中国的殖民地,却没有这么做,就是儒学的和平主义表现。后来落后,各国列强入侵,特别是抗战时期与日本军国主义的搏斗,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不屈服的品格。如果世界各国都能接受儒学,那么,强者不称霸,弱者不服霸,天下就太平了。如果哪个强者想称霸,那么弱者就会联合起来,共同抗击强者。世界上有许多问题不好解决,如果儒学弘扬起来,也许会好一些。在中国历史上的动乱,往往是经济不平衡引起的。经济不平衡是由于政治腐败严重形成的。自然灾害往往是点火索。因此,国内最需要的是儒学的调均思想,消除腐败,防治灾害。国际上主要需要和而不同。欧洲有识之士寄厚望于中国的儒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面推动全球祭孔,全世界各国争相成立孔子学院,美国国会通过尊孔协议,这些都不是偶然的事件。
当今世界存在什么问题呢?主要的问题就是不安定。从美国发生“9·11”灾难以后,世界各地恐怖事件此起彼伏,不断地产生惨案。分析世界形势,主要问题是贫富不均衡,关系不协调。以众暴寡,以强陵弱,以富欺贫,以智诈愚的现象不断发生。特别是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促使矛盾激化,引起恐怖事件。霸权国家又想以霸权实力消灭恐怖主义,其结果只能激起更多的恐怖事件发生。这叫“火上浇油”,只能使反抗之火燃烧得更旺。同时也会使自己众叛亲离,孤立无援,陷入困境。现在如何解决这些复杂的世界性的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的问题呢?首先要探讨问题的原因。
董仲舒说:“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圣者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从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今世弃其度制,而各从其欲,欲无所穷,而欲得自恣,其势无极,大人病不足于上,而小民羸瘠于下,则富者愈贪利而不肯为义,贫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难治也。” (《春秋繁露·度制》)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太富就骄横,太穷就忧愁,忧愁无法解决,只好当强盗;骄横就残暴。这是一般人的心态。圣人从群众的情绪,知道乱是怎么产生的,因此就制订人的等级差别,并用制度加以限制。现在社会抛弃各种限制,顺从自己的欲望,自由发展,欲望是无穷的,发展的趋势是没有极限的。这样一来,上头富人不满足,下头平民更穷困。富裕的人越贪利又越不肯施舍,贫贱的人每天违犯禁令又无法制止。这样,社会就很难治理了。我们现在的世界也象董仲舒所讲的那样,弄得很乱,不好治理。一边富者搞霸权主义,一边贫者被迫搞恐怖主义。天下就不太平了,人民生活也就不安全了。董仲舒讲的调均就是防止贫富差别扩大,因为贫富差别扩大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和而不同这个原则,对于个人、团体、国家,都是适用的。我们中国现在说的永远不称霸,现在所提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和而不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强者来说,要承认差别,要尊重别人的价值观,还应该保护并帮助弱者。对于弱者来说,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屈服于经济制裁和武力威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斗争。如果强者接受儒学教育,奉行和而不同,尊重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就会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和崇敬,就会自然成为大家拥护的中心。强者如果实行霸权主义,欺负弱者,那么弱者就要联合起来,共同反抗强暴,使强者不能为所欲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有所谓的正义、平等、自由、博爱。如果强者以“优胜劣汰”观念对待弱者,认为弱者就是属于应该淘汰的对象,残暴地奴役弱者,如果弱者没有反抗精神,心甘情愿地挨打受辱,充当强者的奴隶,那么,这个社会就成为强者的天堂,弱者的地狱。在这“弱肉强食”的社会,就不可能有什么正义、平等、自由、博爱。有,也是假的,是骗人的。在这种意义上,“和而不同”与正义、平等、自由、博爱是相通的。
注释:
[1]《盛世的沉沦——戴逸谈康雍乾历史》,洪波,《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