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4-03-30 12:48:25 阅读:次
北京市朝阳区黄杉木店小学 方金凤
2009年7月,我很荣幸地参加了“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活动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有高谈阔论的讲座,也有身体力行的参观,有对《论语》深入浅出的讲解,也有践行《论语》的独特收获。总之,这些天的学习,《论语》中的教学思想已深入我心,我会不断学习,努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
孔子的教学精神,主要的表现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和“学无常师“上面。
子曰:“有教无类。”孔子主张施教不论对象。这一章是孔子的教育基本主张。在孔子之前,受教育是贵族的权利,他却认为人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他教导学生,一本大公,不分贫富、贵贱、贤愚,一律给予教育。
我的思考:在当今教育教学中,要做到有教无类,就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关心爱护每个孩子的成长,一视同仁,进而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并不代表教学生的教材、方法都一样,也不代表每个学生的成就会相同。应该采用因材、随机、启发、实践等各种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层次的适当发展。现代化国家规定受教育是国民应有的权利,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有“有教无类”的主张,他的高瞻远瞩,真是值得钦仰。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人的资质禀赋不能平齐,孔子把这资质大略分为上、中、下三等,这三等人既然资质不同,教育的方法自然要有不同。这种因资质不同而给予不同的教育,叫做因材施教。
我的思考: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要怎样做到因材施教,我想到了一些方法。比如:对于班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留家庭作业的难度可比一般学生高一些,做到练习有层次,优等学生“吃好”、中等学生“吃饱”,对于基础比较弱的学生,适当减少作业量,使其完成基本习题,达到巩固新知的目标即可。
我想除了作业形式改变外,课堂教学的关注点也应有所调整。对于一些简单、基础问题,请学困生或中等生回答,以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请优秀生回答,以开拓思维、满足其表现欲望、树立威信。这样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今日读《论语》,明日教《论语》,我会积极践行孔子所阐述的教学思想,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