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碑日月看仍在 前辈风流许再攀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4-03-30 12:50:52 阅读:次
——杨清第一届“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学习心得
为期九天的尼山圣源书院“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于七月三十日在山东泗水圆满结束了。今年春天在山城重庆,我就听主办者之一的尼山圣源书院王殿卿副院长介绍,暑期将在山东泗水县举办本次学习,这是大陆首次请台湾教师来讲授儒家经典在中学的教学问题,机会非常宝贵。因为有缘,我很幸运地成为了首期班的一名学员。九天的学习,除了让我在学术方面大开眼界,大受启发的同时,还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台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上所走过的历程,与取得的巨大成绩,并且发现大陆与台湾在这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现将自己九天学习中的一些感思与心得整理记录下来,以表达对台湾老师们的精彩讲学、对尼山圣源书院的精心组织和对山东泗水朋友们的热情接待的感恩。
这次给我们讲课的四位台湾老师,都展现了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在讲课中,对于各种儒家学说与典籍,皆是信手拈来、言义相合、如数家珍,这让我们许多听课的老师啧啧称奇,佩服得紧。如果从四位老师讲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学术重心与演讲风格观之,则是同中有异,各有千秋。概而言之,四位教师都给我们留下了多姿多彩、各有所长的演讲印象,实为一场难得的有关儒学及儒学教学的盛宴。
第一天登上讲台的是原台湾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齐益寿教授。“大家风范”是其演讲后留给学员们的最大印象。齐教授以“儒学与文学”的视角切入主题,讲学的题目是《中国三大诗人的儒者襟抱与诗歌表现》。齐教授从北大副教授徐刚先生的一本新书《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作为引言讲起,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把中国古代三大诗人屈原、陶渊明与杜甫的儒者胸襟与艺术表现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我平时就很是喜爱杜诗,而对于屈原与陶渊明的诗歌特点了解得不多。通过此次讲座,一是加深了我对于杜诗的理解,二是为我补了屈陶二位诗人的课。当然,齐教授此次的讲座的重心不是就诗论诗,而想从诗歌艺术的角度切入,去探就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们之所以伟大的文化根源——儒者襟抱,这给我们展现了诗人文学外衣里的精神文化内核。齐教授给我们讲“仁”字的多重含义中也讲到,“仁”通“果仁”。我们只有打破坚硬的果壳,才能得到果“仁”。受齐教授观点的启发,我认为如果把现代人对于古代诗歌的阅读与品鉴,比喻为比较坚硬的“果壳”的话,齐教授的这次讲座则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打开了“果壳”,让我们能深入三位大诗人的心灵深处,去聆听他们满怀儒者情怀的吟唱与呐喊。这既有屈子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又有渊明的“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还有杜甫的“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表桐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
齐教授的讲学也时有风趣幽默的一面。比如,齐教授在讲课中曾半开玩笑地说大陆比台湾更“西化”。他举例说,大陆现在在一些正式集会场合,发言时的称呼一般都是用“女士们、先生们,……”开头,而台湾不这样,台湾的常用称呼一般是以“各位贵宾、各位前辈,……”开头。这虽然只是讲学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它折射出了海峡两岸在现实社会中所保存有的“传统文化的浓度”问题。如果拿更多的社会文化现象来比较,我们不禁要问一问,是今日台湾更“中国”些还是今日大陆更“中国”些?
第二位为我们讲课的是原台湾中正国中的黄裕城校长。他的演讲风格则是铿镪激越、激情飞扬而又条分缕析、逻辑慎密的。这可能是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自心底的热爱,和“为往圣继绝学”的一份担当使然。黄校长给我们讲了两个专题,其一是《台湾高级中学〈国学学基本教育〉的设置、价值与发展》,其二是《从孔子的师道观谈现代教师教育伦理》.
第一个专题,黄校长从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的现况讲起,跟着讲了教材编写之要领,高中《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的设置要点,《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的价值观,台湾高中《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教学的发展等五大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正是我们大陆老师们最想了解的。因为,大陆从49年到现在,中学里是没有专门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课程的。而现在许多有识之士,想在这方面给我们的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教育。如果我们要开展这项工作,那该如何编教材,如何讲教材,在教学中会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都是大家很想知道的。台湾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他们是这方面的“先进”。他们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我们“后进者”来讲,都是极其宝贵的。如果我们要搞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认真地借鉴台湾的经验与教训,那么,我们真的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发展虽然成效显赫,但走了许多冤枉路,付出了不知多少本不应该付出的代价。就拿现在的所谓“国学热”来看,这种靠搞运动式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表面上看起来倒是轰轰烈烈的,而其本质是很“虚”的。它只不过是我们大陆社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诸多“折腾”中的一种新“折腾”罢了。我们可以预言,如果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大陆不老老实实建立一套类似台湾的课程体系,并由众多教师孜孜不倦地辛勤付出,我们真的会再一次与传统文化“全民南辕北辙”,走一回更大的“弯路”。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文化复兴理想,不知何年何月才会真正实现了?
黄校长给我们讲的第二个专题,是在第一个专题上的学理性提升。从孔子的师道观谈现代教师教育伦理,光看标题,就很合我的口味。此专题黄校长一共讲了三十一个问题。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两个问题,其一是“孔子所留下的师道精神”,黄校长从“学而不厌的精神、诲人不倦的精神、有教无类的精神、因材施教的精神、安贫乐道的精神”这五个方面进行了阐释,这是很得孔学精华的。其二是“台湾当前教师面临的问题”,他共列了九个方面的问题:“教育普及教师人数增加,教师地位渐趋低落;民主意识的抬头,教师专业自主的坚持;功利主义的人性需求,追求物欲与享乐;人权自我保障的要求,团体意识的薄弱;社会多元,科技发达,资讯泛滥;价值判断的分岐,道德良知的泯灭;教师具有血肉之躯的人性弱点的显现;社会变迁造成少子化,造成流浪教师;外籍新娘与新台湾之子的教育问题”。对于这九个问题,大陆教师或因地域差异,个别问题有所不同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部分问题可以说完全是“感同身受”。这应该是两岸教育者都要面对的“共同性问题”。如果两岸教育同行能对这些问题多多交流切磋,互帮互助,我想我们一起战胜困难的力量就一定会更大些。
第三位登台的是台北市立中山女高的学务处主任萧穗珍老师。亲切自然、娓娓道来、寓理于情是她讲演的最大风格。她的讲题是《论语概说》。主要内容有“论语概说、认识孔子、论语的道德教化、论语中的朋友”等方面.
在她的演讲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高中生为何要读《论语》”。萧老师从“终身学习、修己以敬、克制欲望、以身作则”四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其中有一段讲得特别好:“论孟不是专供背诵的八股,而是能与生命结合的文化遗产,期盼传道、受业、解惑的夫子们能指导高中生藉此学习提升生命的境界,建立合理圆融的人生观。在教学中常奉劝学生,若能选择《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中体悟最深的一句或数句,做为终身奉行的座右铭,固然成不了圣贤,还是会犯错,但是不会成心为大恶,不会是作奸犯科之徒。例如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为实践的座右铭,整日悠游于学习的喜悦中,个人境界、涵养不断提升,不但无心更无暇去做恶害人。应该能带给高中生丰硕的生命养分!”
这几年,我也在给重庆南开高一的同学们开设《儒家伦理》选修课。萧老师上面这段话,不正是我开课的主要目的之一吗?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此言非虚也。
第二方面,萧老师把《论语》里的交友之道进行了归纳总结,大概是:“信、宽容、不遗故旧、共享、以直报怨、不结党偏私、时然后言”。我在教书中发现,现在的青年学生最想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在生活学习中,结交到真心朋友。如果我们做教师的也能象萧老师一样,从传统经典中梳理出有价值的东西,再传授给学生们,这对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一定是大有助益的。
萧老师在讲座中还大量介绍了台湾的中学教育教学情况。其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其中既包括有学校的管理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又包括学生的课余活动、学生的德育工作、学生的外出参访等情况。她还给我们讲了她年轻时,如何转化一名后进生的故事。所讲这些,虽然不是《论语》本身的学问,但我们完全可以看成是《论语》的理论如何与新时代教育相结合的问题。这对我们这些希望了解台湾更多中学教育情况,而又少有机会甚至是没有机会到台湾实地学习的老师们来讲,真是一份意外的惊喜。
最后一位上台给我们讲学的是台北市第一女子高中的教务主住唐慧文老师。唐老师的讲课如行云流水,晓畅明白而又开阖有度且具浓浓的学术味。这体现了她自身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让我们听起来相当佩服。唐老师的讲题是《论语课程大纲》。其重点分了四讲,一是品德教育,二是认识孔子,三是《论语》导读,四是教学实作。前三讲,唐老师分别介绍了台湾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的实施情况,关于孔子的思想贡献与行益以及《论语》一书如何读。这对我们大陆的学员来讲,都可以称得上是儒家思想知识的“及时雨”。如果和前几位台湾老师的讲学相互印证参悟,这对我们了解学习台湾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经验肯定大有帮助。比如,她讲品德教育这一专题时,就讲了“台湾现行《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实施的情况,品德教育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论语》课程的基础,《论语》课程的实施与教案计划的表单”这大的四个方面的内容,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我们大陆如果要开传统文化课程,所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重要问题。听完讲座,我们从唐老师的经验智慧中得到了许多的开示与启发,这种讲座的意义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唐老师在讲座中还体现了别具匠心的讲学技巧。比如,她把讲座的第四部分交给了学员们来完成,这是另一种方式的“互动讲学”。北京的学员老师与湖北襄樊的学员老师有机会走上讲台,展现他们自己对“克己复礼”这一课题的认知与理解,并从一名教师的角色出发,把这种认知与理解摸拟在自己的课堂中向学生传授。这种讲学方式,让学员们当下就有了一份“学而时习之”的欢喜与成就感。这也是教与学矛盾两个方面的生动换位,自然可收教学相长之功。唐老师的这种讲学方式可谓是既亲切且高明,值得效法。最后,唐老师把从台湾带过来的众多国学教材作为奖品,奖给“作业完成者”,则使本次讲学有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小高潮”,也让人回味良久。
九天的学习与研习活动很快就过去了,值得我们铭记与感恩的人与事还有很多很多。是尼山圣源书院王殿卿副院长、刘示范副院长等一批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认识、有担当的先知先觉们,不辞辛劳的奔走安排,才会有两岸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孔圣人的故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亲密接触”。举办首届两岸《论语》师资研修班,这个机会真的来之不易。文革后的中国,改革开放也已三十年了,在孔圣人的故乡,请海峡那边的同仁来宣讲孔学的真义,这既有些酸涩,但更有大陆学人如王、刘二先生谦虚后的自信。但这真的是第一次,故两岸老师都是倍加珍惜这一宝贵机会。台湾老师不遗余力的倾囊相授,如萧老师讲课的几天里,每天为了精备讲稿,只有很少时间的睡眠,其敬业精神让人感佩。又如黄校长与唐老师讲学结束后,专门从台湾传过来了有关准备讲学,以及讲学后的心得体会文章,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此次讲学的重视与付出。其实,他们本身的言行就是孔学践行的典范。而大陆的大多数学员老师们,在炎炎夏日里,九天来认真的听课与作笔记,并积极虚心的向台湾老师们请教,也展现了他们虚怀如谷的学习态度与奋起直追的勇气,这也是本次学习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还要感恩的是山东泗水的朋友们,他们为这次学习付出了好多的幕后工作,才使得本次学习是那么的顺利与圆满。他们组织我们参观泗水泉林、孔子故里和曲阜“三孔”,让我们实现了一次难忘的“朝圣”之旅。见物生情,睹物思人。二千五百多年前的齐鲁大地上,一个孔姓“乡村民办教师”,秉持一颗伟大的仁心,以“天下平”为己任,用一己之力,开创了一个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他的“有教无类”而又“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而又“诲人不倦”的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千年下来,不知倾倒了多少热心于教育事业的后来者。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人类的进步不可谓不大,但我们要在教育领域普遍实现这“四原则”,仍然是那么的艰难与不易。如若不信,就请问问今天我们作教师的,面对孔夫子二千多年前就做得那么自然、那么出色的教育实践,你的教育“有教无类”了吗?你的教学“因材施教”了吗?你的专业成长“学而不厌”了吗?你面对差生时“诲人不倦”了吗?此四问,如果要让我来回答,心里的答案只有两个字:惭愧!在孔庙参观时,看着历史的“时间之刀”在一方方前人赞颂孔夫子的高大石碑上所刻下的岁月之痕,心中油然而生无限感慨。清人有诗云:“残碑日月看仍在,前辈风流许再攀”。我想,再坚硬的石碑,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下,总是要残蚀的。而孔庙石碑上永垂不朽的,定是那如日月之光般的“万世师表”精神。如果我们能从这种精神中去获取进步的营养,那么我们才会有再攀前辈风流的勇气与智慧。老师们,加油!
到泗水前,我在家里设想到山东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取经”。但学习中,台湾老师们谈到泗水之行的意义,常用的词语都是“朝圣”。事后,我仔细琢磨这两个词语之间的差别。哦!还是“朝圣”一词更有韵味些。“取经”一词中性了一点点,情感的东西少了一点点。“经”好象是一个独立的客体,冷冰冰的。“朝圣”则不同,那是一个信徒带着一种虔诚的情怀,来感悟心灵深处最大的需求——对生命意义的体悟与超越。那里,一定有一种激情与坚强不屈在里面。台湾老师还常讲,作为一名教师,一辈子如果没来山东孔子故里“朝圣”,真是一种遗憾。过去我对此理解不深,觉得读孔孟之书就行了,来不来山东倒在其次。但如果一名教师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佩,能不想来孔子故里拜谒孔子吗?因为人总是有感情的嘛。在大陆,一般是不用“朝圣”这个词的,“朝圣”往往被批为落后。现在,有些人想把孔夫子从圣人地位上拉下来还来不及,你还把他朝圣坛上送,这不是不合时宜开历史倒车吗?但我们发现台湾赞美孔子为圣人,并没有影响台湾的政治自由与人民民主。那些想拉孔夫子下圣坛的人让他们去拉好了。但请小心,在中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人,总是“前仆后继、不绝于缕”啊!孔子讲见贤思齐,我也向台湾老师们学学,就把自己的这次山东之行定为“朝圣之旅”吧。心想,如果有更多的大陆中小学教师也能象我一样,有这样愉快的“朝圣之旅”那该多好啊。听王院长讲,这个班是要长期办下去的,所以,会有更多的老师们会来这里学习与朝圣。我相信有孔子的精神在这里,又有台湾老师们的精心讲学,这个班一定会越办越好。
九天,对一个人来讲,确实是一个很短路的历程。但参加泗水这九天“读《论语》教《论语》研修班”的行程,却可能影响学习者今后从教的理念乃至人生的行走方式。因为,我们在台湾老师的启发下,看到了中华民族所固有的精神家园与主流价值。只不过由于历史的“阴差阳错”,现在我们家园里的“瓜果飘零”了,而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也流失了。在貌似价值多元的表象下,其实是是非的错位与价值的鱼龙混杂罢了。而台湾的国学教育,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了我们新的希望。如果我们还要进一步深问台湾为什么国学教育这么出色,那是因为他们真正传承发扬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以及其它中国传统文化。正因为有源头活水,才会使江河万古不竭啊。
当然,台湾当前的国学教育,也并非完美无瑕,他们也有他们的问题。但他们实实在在走在了我们前头,这是肯定的。台湾,我们与你们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相差太远了!“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知再学,然后求自强。面对这次培训,台湾教师们给予我们的无私教诲与帮助,我们既要有谦卑之心与感恩之心,更要有“以台湾为师”,走国学教育的光明大道的决心与勇气。从某种意义上讲,台湾的国学教育之经验与教训,完全能成为今日大陆开展中学国学教育的新的“源头活水”。比如,我自己在重庆南开中学已开展了五年的《儒家伦理》选修课,就可以多多借鉴台湾《中国文化基教材》的宝贵经验,使学生更重视原典的学习、体悟与运用。我也相信,虽然我们这一代教师因为历史的原因,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中国文化教育,但只要我们作教师的,从今天起,在内心深处去热爱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从最基础的传统文化知识学起,创造性地接受台湾经验,并和自己学校的教学实际相结合,我们就会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作出我们的一份贡献。
日月仍在,风流可攀!
是为学习心得,求方家指正。
重庆南开中学教师 杨清
二00九年八月二十七日于重庆南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