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第六届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落幕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6-08-03 10:02:39 阅读:次
构建跨文化差异话语,讲述中国故事
——2016第六届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落幕
7月30日,“2016第六届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结业典礼在北京四海孔子书院举行。来自国内外的20名学员圆满完成了学习课程,顺利结业。历时1个月的、以儒学大家安乐哲比较哲学阐释方法讲述中国文化的讲习班,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由中国孔子研究院和世界儒学与文化研究联合会协办,由尼山圣源书院和北外东西方关系中心承办。参加“2016第六届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结业典礼的有中国红十字总会原副会长郝林娜、中国联合国协会院副会长兼总干事张小安、国际儒学联合会牛喜平秘书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曲阜中国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刘绪兵尼山圣源书院荣誉院王殿卿,与会者还有跨文化讲习班教师与学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大耕读社、北京四海孔子学院和媒体等单位一百余人。
这样一个跨文化讲习班的宗旨,是要构建和运用跨文化差异话语,讲述中国故事;这一宗旨的初心是:中国文化被误读,中国人误解西方,离自己文化渐行渐远,都是因为用西方概念和理论框架讲述中国导致的不对称认知与解读——人们面临一个为恰当讲述中国及中华文化而寻找、建立话语问题。多年举办的跨文化这样的讲习班,就是分享“一多不分”话语讲“一多不分”中国故事的经验。“一多不分”是儒学大家安乐哲比照中西思想文化讲述的中国文化;是与印欧“一多二元”(绝对、对立)话语及形而上学故事,进行比照得出的跨文化差异话语,是中国人与西方人都可听懂的中国文化讲述话语。
在讲习班结业典礼上,英国、土耳其、马耳他学员亲切地讲述了学习、运用“一多不分”话语讲述中国文化的体会。学员们还举办“2016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论坛”,以“在‘人’观念上中西互鉴”为题,在安乐哲先生带领下,作结业典礼学习汇报。学员们用所学“一多不分”跨文化差异话语,在“中西婚礼”、“‘大家’与‘everyone’”、“刀叉与筷子”、“老奶奶摔倒要不要扶”、“中和作为文化核心价值”、“一带一路”以及“传统与现代文化延续关系”等议题的中国“一多不分”故事,讲述出中国文化“以关系中和为本”的内涵精神。
一个月集中紧张的学习是在孔子诞生地尼山东麓的山东泗水尼山圣源书院进行。授课教师是以安乐哲为首、造诣精深的著名比较中西哲学家教授团队:北京大学辜正坤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田辰山教授、洛杉矶罗耀拉王蓉蓉教授、澳门大学穆勒教授、北京大学张骐教授、科比大学江文思和西雅图大学孙彦斌。授课语言为英语,辅之以中文。学习内容涉及“西方人理解中国的障碍在哪里”、“中华文化怎样表述才恰当”、“为什么中国是个‘一多不分’故事”等三十多个流行的文化困惑问题。通过对“四书”和老庄为重点的经典阅读与比较哲学阐释,学员学习在宇宙观、认知方法、思维方式、崇尚观和语言话语结构上的中西互鉴方法,基本掌握运用“以中和关系为本”的“一多不分”话语,恰当讲述许许多多中国文化问题;如此打开一个讲述中国故事的别开生面局面。
(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方关系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