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结业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6-08-08 11:07:05 阅读:次
2016年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结业
2016-08-03 | 来源:国际儒学网
2016年7月30日,“2016年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结业典礼在北京四海孔子书院举办。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安乐哲、秘书长牛喜平,中国红十字总会原副会长郝林娜,中国联合国协会原副会长兼总干事张小安,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名杰,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中国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刘续兵,尼山圣源书院荣誉院长王殿卿、常务副院长张践,北京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出席结业典礼,并向海内外20名学员代表颁发结业证书。
“2016年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尼山圣源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方关系中心具体承办。讲习班旨在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意识,探索建构“用中国观念讲述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新思路、新模式。该讲习班自2011年起每年举办一次,每次为期一个月,参与学员来自世界各地。
跨文化讲习班的发起人、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安乐哲在闭幕式发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立的。个体的行为与他人之间紧密关联、不可分割。因此,人们只有将人际关系协调到最好的状态,只有遵行在关系中的伦理与行为准则,才能获得幸福。儒家思想中的“仁”在中国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成就“仁”就是要把个体的角色与关系调适到最好的状态。
尼山圣源书院荣誉院长王殿卿在发言中回顾了“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从创办到发展的历程。他说,讲习班的成功举办,有赖于安乐哲教授、田辰山教授等同仁的共同努力,也有赖于国际儒学联合会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大力资助。六年来,讲习班从内容到模式,从建设讲师团队到组织学员等方面都逐渐成熟。
北京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在发言中表示,“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是一个“中学西进”的讲习班,也是一个跨越地域的讲习班。只有在中西比较的视域中,才能让外国人真正理解中国思想。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多地需要运用儒家思想去建构一个更为良善、和谐的社会。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表示,跨文化讲习班六年来的成功举办,有赖于主办单位与承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他认为孔子所言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与《圣经·帖撒罗尼迦前书》中“但要凡事察验,善美的要持守”的观念是一致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旨在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这与跨文化讲习班的目的是一致的。他期待各方同仁继续合作,推进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田辰山指出,跨文化讲习班的开办就是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成功地向世界讲述中国。在中西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西方人往往用西方的概念体系去理解中国,而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这种不对称的认识造成了中西方对彼此的误解。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我们就要寻找和建立一整套能够恰当讲述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安乐哲教授在比较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文化具有“一多不分”的特点。这种“一多不分”的特点与西方文化的“一多二元”存在很大的差异。跨文化讲习班就是要让学员们能够运用“一多不分”的话语,有效地向世界讲解中国思想。
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长牛喜平对讲习班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他指出,讲习班下一步发展要将主题讲授和推广普及相结合。学者们要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拓宽招生渠道,注意扩大学员范围,让更多学生享受到跨文化讲习班的思想成果,跨文化讲习班要站在文化传播的战略高度,也要站在文明对话的高度。由于中西文化在宇宙观、价值观、语言叙述话语、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存在整体性的结构差异,因此中西方在对彼此的翻译和理解上也存在很多误解与误读。基于这样的问题,安乐哲、田辰山等学者提出了要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中,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去理解中国的思路。这一思路提出了以阐释为主、以翻译为辅的新方法,开辟了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新道路。最后,他表示,国际儒学联合会目前重点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系统梳理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思想精华,二是建设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这两方面的工作与跨文化讲习班的思路和宗旨具有高度的契合,国际儒联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继续办下去。
跨文化讲习班的讲授者选择《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作为研读文本,从中西语言结构的差别入手,展开具体的讲解。这种方法有利于外国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思想,并且能够提高学员运用中西交流互鉴的方法。2016年的讲习班围绕中国文化“一多不分”的特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在讲习班结业式上,学员代表们结合中国文化“一多不分”的特点,从中西问候方式、婚礼习俗、性别平等、“一带一路”、传统与现代等多个议题,分析中西文化差异,讲述“以关系中和为本”的中国文化的内涵精神。可以说,“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国跨文化讲习班”是建构对外讲述中国话语体系的积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