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人生/张立文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4-04-15 17:54:44 阅读:次
张立文
内容提要:人生是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问题,所以任人关心。人生问题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生命、命运和生活。反思生命,体认生命的可贵,“天地之性,人为贵”;人的生命是唯一的,是消费性的;生命是不可选择的,生在哪里,活多久,人没有自由。从生命的根柢上看,中华文化哲学主张“和实生物”,和合产生万物人类。从人的生命性质来看,“人是会自我创造的和合存在”,卡西尔的“人是符号动物”,忽视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情感性、创造性、人性。人的生命与死亡相联系,生死是生命的一体两面,生必有死,死必有生。生死的目标,主张舍生取义,以求道为乐。生命应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目的。命运的命是自然的必然性,如人必死,不可逃。运分人运、国运、世运。就人运而言,是人的生命在创造和赖以存在的情景互动当中,所构成的一种生命状态和生命历程的智慧,这是一种机运、偶遇和机遇,具有偶遇的偶然性,人们凭借自己的智慧、能力、奋斗,唯变所适地掌握机遇、时运,以改造贫富贵贱、成败得失的生存状态。人的生活原则,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相处,“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言而有信,要讲诚信。要严于律己,诚意正心。怎样生活才能幸福快乐,要学孔颜之乐,要遵照孔子“益者三乐,损者三乐”,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快乐。
关键词:生命 命运 生活 生死 人生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哲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国学院研究院院长。
“儒学与人生”,这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也是牵涉到每个人切身的问题。人生究竟是什么?孔子有一天面对流水发出感慨“逝者如斯夫”,这可以理解为,人生就像流水一样逝去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就是说,人生就像流水一样,流过去了就不可能再流回来。所以当我们第二次踏入河流之时,这就不再是第一次的河流。通过这些,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人生到底是什么呢?人生其实是一个谜。古希腊有个神话,一个人面狮身的怪兽,叫斯芬克斯,它站在一个路口,拦住每个过路的人都要他们猜一个谜。他说,有个东西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如果过路者猜不出谜底,就要被它吃掉。有一日一个智者通过路口并猜出了谜底,那就是“人”,然后斯芬克斯就羞愤的坠落谷底而死了。[1]为什么谜底是人呢?因为婴儿用四条腿爬行,青壮年是用两腿而行,老了以后用拐杖算是三条腿。“人”就是一个迷。我们对人自己的认识永远是一个未完的重大的课题。例如,为何人会得癌症,为什么得了癌症会死?等到克隆人的时代,到了人可以在工厂大批量生产的时代,人就像机器一样被生产了,那时候,人是什么呢?所以人是永远认识不完的一个谜。人生的“生”也是一个谜,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如何死,能长寿还是夭折,这也是一个谜,证明了人生的生也是个谜。虽然人每天都在生活着,但是我们对什么是人生,仍然不清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要对人生有个清楚的认识,这很必要,这就是人对自己的自我觉醒。
什么是人生?我们是否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一是生命。一是命运。一是生活。人生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是生命。人生以什么样的状态存在?是命运。人生的内容和先决的条件又是什么?是生活。
一、生命的反思
人的生命有各个方面的内涵,有肉体生命,价值生命,道德生命,事业 生命,政治生命, 经济生命, 文化生命,学术生命,生命是多样的。
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如何?第一,人的生命是可贵的,宝贵的。儒家讲“天地之性,人为贵。”也就是说天地之间最可宝贵的是人,为什么是人呢?宋明理学家认为,人是天地间阴阳五行的精英妙凝而成的,即阴阳五行之秀气。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宋明理学家陆九渊讲:“天地人之才等耳,人岂可轻,人字又岂可轻。”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人的生命是不能轻视的,生命是宝贵的。第二,人的生命是唯一的。为何讲人的生命是唯一的?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孔子所讲“逝者如斯夫”,生命就像流水一样逝去,一个人不可能有第二次的生命。第三,人的生命是不可选择的。人是不能选择自己何时生,活多长的,人的可贵性就在此处。第四,人的生命是消费性的。过一天少一天,过一个小时就少一个小时,生命是不可以再返回的。人的可贵性就体现在唯一性、不可选择性、消费性。我们应该遵循儒家的教导,“天地之性,人为贵”。
其次,从人的生命的根柢上看,人是怎么来的,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中西文化有不同的回答。每个哲学家在探讨世界万物的来源的时候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旧约全书》第一章《创世纪》里讲到上帝如何创造万物,空气、水、草木等等。上帝抓来一把土捏成像上帝一样的人,吹了一口气,这就是亚当,然后又抽出亚当的一根肋骨,捏成了一个女人,就是夏娃。亚当和夏娃没有听上帝的话,受到蛇的引诱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有了智慧,上帝认为这是违反了自己的命令,将他们赶出了伊甸园,上帝给人终生的惩罚,亚当要终生劳动,夏娃要经历生育的痛苦。从西方观念来看,人的始祖犯了原罪,所以后来的人都是有罪的。而中国儒家思想中,人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怎么样和实生物呢,“土与金木水火相杂,以成百物”,就是五行等相互冲突的元素冲突,就产生了百物。《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易传》相传为孔子所做。《易传》中讲到,人如何而来?“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2]。就是说天为父,地为母,天地、父母,即是阴阳,既互相冲突又互相融合,万物就产生。就好比,男女构精,万物产生。天地是乾坤,阴阳融合,产生新生儿,这就不是上帝产生万物。《红楼梦》三十一回就是讲的此事,原文大意是说世界上凡是事物都有阴阳之分,比如树叶,硬币,招牌都有阴阳不同的一面。譬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阴阳渗透到宇宙、社会、人生及日常生活之中。翠缕问史湘云:人也有阴阳,被史湘云斥为下流的东西,人的阴阳就是男女之事,当翠缕拾到一个金麒麟正好与史湘云脖子上的麒麟配成一对。如向上向下,向阳背阳,便有阴阳之分。中国思想中,思维是多元的事物的互相融合,甚至是相反相斥的事物相融合。中国的思想具有包容性,没有一个唯一的上帝来造万物,而是具有多元性的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儒家讲“同则不继”,相同的东西是不能互相作用产生新事物的。周易的“革”卦,讲到“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这是说两个女子在一起无法生子,产生后代,人类无法延续下去。
再次,人的生命应该如何来看,人怎么样活着?人有各种各样的活法。儒家追求有道德性的活,应该是立德、立功、立言。《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3]人要为立德立功立言而活。荀子讲过,“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非相》)。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道德性的动物,不只是自然性的,所以人活着要讲道德。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外思想家对于人是什么有很多解释。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动物,社会动物。中国也讲,人是两足无毛的动物,也讲,人是能劳动的,是社会的动物。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西方哲学家卡西尔的一本书叫《人论》,讲人是符号的动物。如果说人是符号的动物,桌子也是符号,因为桌子也有长有方,有红有白,各种各样的桌子。桌子的概念就是符号,这样桌子和人也就没有区别。如果把人说成是符号的动物,这就把人的主动性、能动性,情感性、创造性、人性都去掉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是符号的动物,不能揭示人的本质特征。卡西尔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是有针对性的,针对人是语言的动物,人是理性动物,有其当时的意义,但是现在这样讲就不妥了。比方说现在石油没有了,我们要找代替的东西,我们遇到很多冲突和问题,该如何面对?如何解决?所以我写《新人学导论》,讲到人是什么,“人是会自我创造的和合存在”。人会自我创造,是其他动物不可能具备的特点。到现在,关于人是什么,我们应该有个清楚的认识。
人的生命是和死亡连在一起的。其一,生死是生命之流。生死问题是人生最大的两个问题。例如,说“红白喜事”,生是红的喜事,白是死的喜事。孔子讲“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生死是生命的一体两面,在人的生命之流中,无生命便无生死,无生死亦无生命。自古以来,就有注重生轻视死的问题。然而,人一生来,就要面对死。生死是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对于孔子的这句话也有不同的解释,反过来看,不知死焉知生呢?由死来反观生,生是重要的,由生来观死,那么死也很重要。从这个层面来看,我们该如何正确的对待生和死呢?现代有了生死学,如何对待生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曾有一篇文章是《生死边缘的沉思》,其实人的生命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生命,自然而然的死去,一种人为的生命,是需要受很大痛苦,然后获得生命的延续。对此,中国儒释道都有不同的看法,佛教认为,人生就是苦海红尘,人一生下来,就要面对生、老、病、死的苦,人生就是痛苦的,如何解除呢?就是求来世。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是对生的否定,对未来的期盼。而道教不同,是对有限的生命加以延长,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老,羽化登仙。儒家认为,人的生命是道德生命,靠道德的修养来延续的,建功立业,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益的人。从孔子来看,他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中庸》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4]扬雄说:“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自然之道也。”这是说事死与生一样,事存和亡是一样的,生死存亡是一种自然现象。虽然孔子实际上重视现实的生,但也不否定他为一种事业去死的看法。所以我们要对死有一种正确的看法。
其二,生死的目标目的。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是为了追求仁道,忠恕之道,这是人生的目的,不应该怜惜自己的生命而去损害忠恕之道,从这个意义上看,死是为了求道。孟子也讲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生,是我想要的,道德,也是我想要的,我宁愿为了义而牺牲生命,这是我生命的意义。为了理想,我愿意牺牲自己,这就是舍生取义。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义同。死不是白白而死,也是有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为了没有意义的事去死,是不值得的。从儒家,孔子的教导来看,我们为了理想、道义、信仰而死,才是死得其所。所以,我们应该来认识如何死,什么是正确的死。子贡请教孔子,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讲足兵,足食,讲信。子贡问如果要去掉一项,该去掉什么?孔子答:“去兵。”如果再不得已去掉一个,去食。子贡问为何这样选择,孔子答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5]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民如果对政府没有信心的话,政府就无法继续下去,如果要有政,那么就要有信,所谓讲信即讲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儒家是重道德、重诚信的。
其三,建立什么样生死观。生命为何而活?是为了理想,事业,否则人生也将毫无意义。到底如何做人,这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孟子讲到过人和禽兽的差别就只有一点点,“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如何增值自己的道德情操,发挥人之所以为人的部分,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深切思考的问题。所以对待生死问题,就应该有明确的认识,正确的生死观。《周易·乾·文言》中讲到要知进,知退,知存,知亡,这才是圣人。如果只是知“进、存、得”这单方面,而不知道“退、亡、丧”,则无法成圣。“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人要在生死、存亡两方面平衡。人要有忧患意识,知存思亡,知得思丧,知安思危。儒家是很强调忧患意识的,《周易·系辞》中讲,《易》是忧患之作,是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而演六十四卦。以上讲的是生命的问题,关系到生和死,这两方面我们都要有清楚的认识。
二、命运的把握
对命运,现代很多人看的很重,四处算命算卦,看面相、手相等。《易经》在夏商周之时,祭祀、战争、筑城、封侯等大事都是通过占卜,此为占卜之书。所以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这本书没有被焚毁。到了汉武帝之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周易》成为六经之首,地位得到了提高。因为《周易》之中的“十翼”,相传为孔子所做,这便从卜筮之书提升到哲学的地位。而民间仍然利用此书占卜,看风水方位等等,为何此种现象几千年来并未间断?因为人们都是想在行为之前知道结果的吉凶。对行为的结果的预测这个方面,就由算卦算命来完成,所以算命这种现象就延续下来。
命,是必然性的问题,生和死,人生来就要死,这个大限是无法逃脱的。而运,是具有偶然性的,机遇、时机、时运,命和运是可以分开来看的。《诗经·大明》上讲,“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在古代,天是发命令的,根据王的统治好坏而发指令。汉代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是对汉武帝提出问题的对策。他讲到,皇帝如果犯错,第一次犯错,上天对皇帝谴告,第二次就发生灾祸,第三次就是要皇帝下台。[6]“在古代,皇帝是万人之上,唯我独尊的,如何限制和控制,监督制约皇帝呢?这就需要天。天有最大的权力,天子乃天之子,要用天无限的权力和威力来限制皇帝的皇权。董仲舒所用的方法是非常好的。儒家思想当中,对人的命运,一方面认为是不可控制的,另一方面认为是可控制的。《论语》中讲到,有一次司马牛忧愁地讲到,自己没有兄弟姐妹,很孤独。子夏回答他“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子夏告诉他,只要他做得好,四海之内皆兄弟。[7]这里的“死生有命”的命是不可抗拒的,有其必然性。而“富贵在天”,是说我们可以靠自己努力改变的。《论语》中孔子有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并不去控制和言说,孔子既讲敬畏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又讲知天命,即天命是可以认知的,“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换言之,知命就可以凭自己努力、争取命,如富贵是可以自己争取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孔子所讲的以下内容。有一次公伯寮对季氏讲子路的坏话,孔子的弟子子服景伯就告诉了孔子,问是否要将公伯寮杀掉,孔子答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8]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的主张能否被采用或者被废弃,这都是命,而公伯寮并不能决定,这都是命定的,孔子是承认有命的。
现在讲命运的运。运有人运、国运、世运之分,等等。现在我们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会问,我为什么出生在贫穷的家庭,出生在农村,为什么不出生在富人家,出生在大城市?父母是无法作答的。孩子出生的环境自己是无法决定和选择的,这是必然性的命;但是后天的环境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的。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很多农村子弟,贫穷子弟,却事业成功,达到了富或贵的状态。这就是说,人的运,是可以通过努力奋斗来达到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单去追究命的必然性,而去追究“运”,反省自己做的好不好,做到位没有。现代年轻人遇到很多压力和问题,都要好好的反省。例如比尔·盖茨,李嘉诚,他们的成就和事业都是通过自己努力而得到的,人有贫贱、夭寿、吉凶、祸福的运,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我们可以说,命是可以知的。孔子讲过,君子对天命要敬畏,小人是不敬畏天命的。畏天命,是讲人要有一种精神寄托,要敬畏天命,人要给自己的灵魂以安顿之所。这种敬畏,儒家有很多种说法,例如“慎终追远”,“神道设教”,这就是一种宗教性的精神寄托,精神的家园。孔子所讲是说不仅是要敬畏,而且要知天命。孔子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只有认识天,才能信仰它。那么如何知天命?《周易》有言:“穷理尽性而至于命。”我们应该顺性命之理,格物就是要认识此物。如何格物穷理呢?有个这样的例子,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年轻之时在他父亲北京家里“格竹子”的轶事。王阳明和其钱氏朋友格院中竹子之理,先是其朋友格竹子,在竹子前观察三天三夜,却病倒了。王阳明见状,也亲自去格竹子,试图认识竹子之理,有七天七夜,也以病倒告终。后世冯友兰在《新理学》中,问:是飞机在前,还是飞机之理在前?当时他认为原理在前,后来他学了实践论,认为理在事中,而不是理在事先了,这是需要大家思考的。王阳明在格竹子失败之后读了很多书,儒释道各类书籍均有涉猎,最后得出来结论,原来理在心中。就像禅宗有言,佛在哪里?佛在心中。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当然这只是王阳明的看法,我们也应该有我们自己的不同见解。格物穷理,格物之后才能掌握事物的理,认识事物的性质,而至于命,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性。所以,如何认识命,认识规律和必然性?必须通过自我的辛苦追求,掌握实际情况和事物的性质,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这种必然的规律性,是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掌握的,但是很多事情往往违反规律。荀子讲:“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这就是说,能否掌握机遇,这是运,这就是时机。现在是我们国家很好的发展机遇期,那么如何掌握这个时机呢?那么就需要对这个机遇有个很好的认识,加以掌握。运都是偶然的,不加以掌握就会错过。
南北朝之时的梁朝,萧子良和范缜有一场因果问题的辩论。范缜说:一棵树上桃花同时开了,人生如树花同发,当一阵风吹过,花儿落在不同处,有的落在锦绣的床上,有的落在粪坑里。萧子良就像是被吹落在非常华丽的席子上的花,而自己则是后者。吹落在哪里并不决定未来,这是一种运气。但是运是会发生变化的。[9]就像今天的富二代官二代,并不见得他们的命运比穷二代幸福,穆巴拉克和卡扎菲的儿子虽出身好,但并不见得多么幸福。我们要靠自己来奋斗,不能依赖父母。在国外很多子女都是到18岁就独立,自己打工赚学费,生活独立。我们中国的子女很长时间都是依靠父母的,上大学,结婚生子,都是依靠着父母,这是不能培养人才的方法。时运机遇都是靠我们自己认识、自己掌握的,就是要亲自格物穷理,掌握自己的命运。如何掌握自己的运,荀子讲“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这就是说如果增强农业生产,而且日用节俭,天就不会使你贫穷。如果好吃懒做,就不可能丰衣足食。这都是说运要靠自己掌握。从这个层面看,人的财富是靠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事业的成功,也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
命运的运,可以这样定义:运是人的生命是在创造和赖以存在的情境互动当中,所构成的一种生命状态和生命历程的智慧。这是一种机运、偶遇和机遇,具有偶遇的偶然性。人们凭自己的智慧、能力和勤劳,唯变所适地掌握机遇、时运、机运,以改变贫富贵贱、吉凶祸福、成败得失的生存状态。
三、生活的享受
我们讲生活,人该如何生活,这是人生的内涵。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活尽管五彩缤纷,但充满了变数,生活不是自然而然的得到的东西。比方说,我们人一生下来第一声是什么?是哭声,而不是笑,这就意味着一生中有困难、悲哀、挫折,甚至是被人攻击。从这个意义上讲,人这一生是在困难、痛苦、曲折中度过的。人的一生遇不到任何挫折、困难,不受打击,是不可能的。人一出生就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我们是在压力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人的生活,首先应该想到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否则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得忧郁症、自杀等等情况。遇到问题,也会很难处理。有人讲一些人遇到这样的压力,如“考奴、票子奴、房奴、车奴、官奴”。我们应该从这些压力中走出来,不要让这些压力湮灭了创造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们讲应该如何生活,有以下几点:
第一,生活的原则是什么?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加给别人,例如,我不要战争,也不要把战争加给别人,我不要痛苦也不要给别人痛苦。这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是普遍价值。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无加诸人。”这里我得到一个启发,父母不要强加给孩子一些自己的想法。不要把自己的需求和压力加给孩子,要和孩子做朋友。孔子还讲:“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讲仁爱,就是自己想立起来,就让别人立起来;自己想通达,也让别人通达。孔子讲三十而立,自己成功立业了,也让别人成功立业。例如,在企业竞争对手之间,不能相互排挤,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不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子,而是将对方的存在当做自己创新和前进的推动力。儒家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同样适用于国家和个人,自己独立了,也要帮助他国、他人独立;自己发达了,也要帮助他国、他人发达。现在我们讲互利共赢,也是这个道理。而有些国家发达了,限制其他国家的发展,这是不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思想有种博大的胸怀,是多元的,宽容的,是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所在。以现实国家交往为例,我们中国人口众多,中国人有饭吃,经济发达了,本身就是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一种稳定因素。中国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对世界的贡献,而且我们发达起来也帮助其他不发达国家发展。
第二,和谐相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论语·学而》中讲“礼之用,和为贵”。和是最可贵的。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应该不同而保持和谐。但是小人,同而不和,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儒家是强调和谐相处的,如今我们国家提出的国际主题是“和平、发展、合作”,这是构建和谐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从国家到世界都要遵循这个原则,家庭“家和万事兴”;贸易交往活动“和气生财”;国家团体“和衷共济”;人与人之间“和气致祥”。个人、家庭、国家、世界都需要“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讲安定团结,只有安定团结、和谐的环境下才能发展经济,国家才能强大兴旺起来。
第三,言而有信,要讲诚信。孔子讲“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讲话要求诚信,行为必求结果。“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即使是到了蛮夷之地,也该这样做。现代社会有很多不诚信的现象,例如毒大米,毒牛奶等现象,这不仅仅存在于我们国家,在很多其他国家也存在。这都是不讲诚信,而诚信是最重要的。孔子谈到“自古人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任何人、团体、企业、机构不讲信,没有道德,那是无法立足于世的,无信不立。诚信非常重要,中庸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10]这是天道、人道的问题。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孔子讲“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这就是说,财富和官爵,这是人人都愿意得到的,但是如果不以正道得到的话,则不能要。要靠正道来得到,升官要靠行政能力,百姓拥护,而非歪门邪道。贫与贱,这都是大家不希望得到的,如果要是去掉它们,用的不是正道,那么也是不行的,这是做人的重要原则。我们该如何获得我们所欲要得到的,要靠正道,即符合道德的正当的途径和方法。
第四,要严于律己。孔子讲“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这就是要修身,修养自己,严肃认真,使人安乐,使百姓能安身立命。所以《中庸》讲不论天子还是庶人,都是要以修身为本。《大学》中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1],这是其八条目。首先要格物致知,然后意识和思想要诚实,心要正,然后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都是要从修身做起。有一次,诏朱熹为侍讲,朱熹从长沙回到杭州,朋友问朱熹,你给皇帝讲什么,他说讲“正心诚意”。朋友说皇帝肯定不爱听。皇帝只听了40天,就斥退了朱熹。正心诚意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孔子才强调修己,只有修己才能安人、安百姓、安国家。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领导一定要正。孔子曰:“政者,正也。”为政治国就是要端正,这是十分重要的。上正下才能正,上不正,下效而行,国将亡。
第五,怎样生活才能幸福快乐。如何获得幸福快乐呢?所谓孔颜之乐,乐什么?孔子讲,颜渊住在一个很破旧的巷子里,一盒饭,一瓢水,这都是别人无法忍受的,但是颜渊却很快乐。他为什么不改其乐?因为他乐在求道。后来宋代的程颐作了一篇《颜子所好何学论》,说颜渊为学以至圣人之道的快乐。孔子有言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在孔子看来,学习求道,这就是很快乐的事情。孔子说,即使我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快乐在当中。[12]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一生为了求道,为了自己的理想,尽管当时的君主没有采用他的主张,但他仍孜孜不倦地宣扬自己的学说和思想,得以至今仍得到人们的尊崇,这是不朽的。孔子一生没有很大的功业,却得以立言流传,留给后世精神财富和巨大的启发。所以人们不应该总是追求肉体的生命,更应该追求价值生命,道德生命。肉体生命是要过去的,要消灭的,而价值生命和道德生命是会留存下来的。《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力求道,忘了一切的忧愁。
快乐的生活,孔子讲到有三种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乐,乐晏乐,损矣。”(《论语·季氏》)第一乐,当时在国家动乱、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如果礼乐文化得到协调,这是一种快乐,人生活在和平的协调的环境中,是会很快乐的。第二种快乐,多言别人的好处,而不去讲别人的坏处。别人好的方面,我就加以学习,而不是嫉妒诽谤。是交有益的朋友,即交善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至于有害的快乐。第一,不要总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洋洋得意,骄傲看不起人,这不是真正的快乐。骄傲放肆,丧失理智,危害他人的快乐;第二,不要总是逸乐,悠悠荡荡,优哉游哉,无所事事,这种快乐是虚度年华,并不是真正的快乐。游手懒惰,在危害自己的青春生命;第三,就是吃吃喝喝,荒淫无度,这种乐只是暂时的,并不是真正的快乐。灯红酒绿,易贪赃枉法。这样,孔子就对快乐加以了区别。人们应该保持正确的快乐观、幸福观,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不可求一时的快乐,而应该追求长远的快乐幸福。
注释:
[1]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长着狮子躯干、女人头面的有翼怪兽。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向过路人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如果路人猜不出,就被害死。俄狄浦斯猜中了谜底是人,斯芬克斯羞惭跳崖而死。
[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
[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
[4]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庸》,中华书局1980年版。
[5]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6]“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汉书•董仲舒传》)
[7]“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8]“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
[9]范缜盛称无佛。子良曰:“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贵、贫贱?”缜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或拂帘幌坠茵席之上,或关篱墙落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无以难。范缜著《神灭论》,以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
[10]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庸》,中华书局1980年版。
[1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华书局1983年版。
[1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