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中央党校王杰教授访谈录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4-03-19 16:26:24 阅读:次
王杰,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兼任中国实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宣传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理事、国际儒商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哲学史现代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做人做官研究网》编委会编委及多所学术机构的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员等学术职务。
记者:王教授,您主编的《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在没有出版时,即引起了中国孔子网、国际儒学网、中国做人做官研究网、和谐中国网等数十家媒体的广泛关注。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王杰:《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一书现在已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全书大约160万字,共分八册。全书汇聚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如饶宗颐、冯其庸、许嘉璐、袁行霈、汤一介、张岂之、李学勤、王蒙、杜维明、叶嘉莹、徐苹芳、余敦康、楼宇烈、罗国杰、刘梦溪、乌丙安、冯之俊、董光璧、霍松林、纪宝成、钱逊、吴光、牟钟鉴、胡孚琛、张立文、方立天、杨义、葛荣晋、郭齐勇、郭齐家、学诚法师、张继禹道长、吴如嵩、邓福星、周桂钿、李汉秋、葛剑雄、葛兆光、骆承烈、陈来、彭林、叶小文、李宝库、傅佩荣、王渝生、王宁、田辰山、王志民、陈炎、蔡德贵、黄朴民、朱汉民、李宗桂、刘笃才、龚鹏程、吕舟、杨力、张忠义、李祥霆、高思华、赵霖、白奚、张践、肖群忠、王岳川等近百人的文稿。。所有文稿都经过了作者亲自授权提供。本套书之所以能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我想,一是本书作者层次高、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大;二是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汤一介、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等先生的大力支持;三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武汉大学国学院、厦门大学国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中国国服协会、国际儒商联合会、冯燊均国学基金会、北京国学院、岳麓书院、尼山圣源书院等单位(机构)对本书的鼎力推荐;现在,我几乎每天都会接到一些询问该书何时出版的信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该书五月下旬将正式出版,随后将召开新书发布会及出版座谈会。《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第二集正在组织、编辑过程中,预计明年下半年将正式与读者见面。组织、编辑出版《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一书,目的是为各级领导干部提供一本适合阅读的国学方面的书籍,也算是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吧。我想,本书的出版,只是工作的开始,今后还会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譬如在领导干部中开办《国学大讲堂》,让更多的领导干部学习和了解国学的基本内容,创办《领导干部国学内参》、《领导干部国学活页文选》、《领导干部国学文摘》杂志等,目前已经有了初步的设想,真心希望这些活动能有更多热爱中国文化的人参与进来,当然也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共同推动领导干部的国学传播和普及。
记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确实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我想,弘扬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您能否介绍一下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状况。
王杰:我们知道,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人们总是习惯于把中国近代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板子打到传统文化的身上,打到孔子的身上。于是,人们动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试图最大限度地否定、摧毁甚至完全消灭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然而,一百多年的“去传统化”运动,并没有导致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反而造成了许多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的无知和偏见,造成了“断裂的一代”。我们对传统文化反了一百多年,骂了一百多年,但是结果呢?孔子依然微笑着与我们面对;唐诗宋词元曲,红楼水浒三国,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盛宴。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我国政府作出了弘扬民族文化以振奋民族精神的政治选择,我们这个民族开始以理性的心态而不是情绪化的心态再次反思我们的民族文化,这次反思的结果就是,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灵魂、毛发和血液中,是不能否定,也是否定不了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是可以互补、相互促进的。中华传统文化有许许多多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如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而不同、和为贵、与时俱进、经世致用等思想,这些都已经融化到了我们今天的思想观念和指导思想中,成为了我们今天制定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历史资源和思想资源。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发展起来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残余的内容,如权力崇拜、等级观念、依附性人格、公民意识和科学精神缺乏,等等,这些对我们当今的社会还有很多负面的影响,需要我们去判断去筛选去批判。但是,对传统文化不问青红皂白,一概怀疑否定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也是非常不利于我们社会发展的。
记者: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新一轮的传统文化复兴热潮,国内外都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关注,您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王杰:这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来加以分析。首先,从国际社会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马克思主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和危机。过去人们坚定不移、信以为真的东西,在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动摇。人们的信仰世界、精神支柱出现了动摇和危机。一个民族、一个人总是需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的,这种思想不去填补,别的思想就会去填补。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而这些内容恰恰是我们当前所需要的,人们希望能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找到精神的支柱,需要建构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信仰体系。此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使我们认识到:只有那些既能够适应全球化,又能够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才能够得以存在和继续发展。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确认自己民族文化的身份就显得日益重要。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过来说,越是世界的就越是需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全球化的滚滚浪潮,也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民族文化。
从国内方面来看。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我们的社会走出了过去那种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越来越需要表明自己民族一些独特价值的东西,越来越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社会财富极大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在国家富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后,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却日益变得荒芜。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精神颓废、诚信缺失,法律底线、道德底线时时被突破,让我们感受到在经济发展、人们生活富裕的背后所暗藏着的巨大悖论。而传统文化中的重人际和谐、重道德修养、重礼义廉耻、重道德自律、重理想人格、重和而不同等思想,这些优秀的思想资源一下子成为全社会最需要了解最需要获得的东西,因为这些思想观念正是当今我们这个社会最缺乏的东西。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希望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再现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好宿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记者:在一般人看来,党校是宣传和弘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阵地,那么,党校为什么要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
王杰: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谈。
一是从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来看。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都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就以毛泽东同志为例,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我们需要的是有中国内容、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毛泽东同志主张,“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同志精通中国的传统文化,他用中国传统的“实事求是”思想来揭示和概括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他创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经典著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普及、大发展,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来源,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二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全党全社会都十分关心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想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想在中国扎下根,逻辑地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二是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仅仅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不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不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优秀的思想遗产和智慧,马克思主义能够真正实现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吗?能够真正具有中国作风,中国形式、中国气派吗?能够真正成为中国人民的锐利理论和思想武器吗?说了这么多,目的无非只有一个,就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主阵地的中央党校,应该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
三是从党校教学和科研方面来看。中央党校是以培养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为主要对象,以宣传和弘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一所学校,它的教学和科研离不开国际国内社会大背景。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中央党校,还有一些地方党校,明显感觉到对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了,增加了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譬如,从2008年秋季开始,我们教研室为中青二班的学员开设了传统文化专题系列讲座,还邀请到许嘉璐先生为本讲座开讲。通过开设这些课程,我感到,学员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充满渴求与热情的,学员们主动地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思考。但是同时,学员们对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陌生和疏离。从今年开始,学校明显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刚刚过去的两个月,我已先后为新疆、西藏班厅局级学员、中央及国家机关厅局级学员、进修部省部级及厅局级学员讲授了《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学热》、《中国哲学的智慧》、《中国古代官德修养》等课程,随后,还将为中青二班、中青一班、进修部省部级班、周一晚讲座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及《儒释道与中国文化》等课程。我认为,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有必要系统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有没有传统文化背景,看问题的视角和方法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如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以及国民的思维、生活、行为方式等问题,如果就事论事,许多问题就解释不清楚,如果增加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有了历史文化的大背景,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可能就会不一样,可能就会更加对症下药。当前,我们正置身于第四次的传统文化复兴中,全民族几乎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我们也应该充分展示党校系统在弘扬和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让学术界能够听到我们党校系统学者发出的声音,我们应该在宣传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作出表率。我们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应该心存温情和敬意、尊重和认同,这应该成为每一个炎黄子孙对待民族文化的最起码心态。(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