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填补中国经学史研究空白的力作——评阎春新《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4-04-21 15:00:58 阅读:次
孟祥才
阎春新同志的《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一书于201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9章、22节、近48万字的篇幅,对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语学”研究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考辨和评判,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填补了中国经学史研究的一段空白,成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此一领域的重要创获。
自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政策以来,以训释、研读、考辨和阐发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经学就成为中国古代学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绵延发展了两千多年。近代学人开始以新的理念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经学史进行研究和总结,产生了王国维、梁启超、皮锡瑞、范文澜、周予同等一批大家和不少以《经学史》、《中国经学史》等命名的著作。然而,几乎所有这些经学大家的著作,对魏晋南北朝经学史的研究都相对薄弱得多。原因在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时间最长、朝代更替最频繁的时期,而在思想学术领域,又冲破了两汉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呈现了儒、释、道多元发展的格局。在这一格局中,最引人注目的不是经学本身,而是玄学和佛学(即释) 对经学的影响,即所谓经学的玄学化和佛学化。所以,学者们将更多的关注给予了玄学和佛学,即使对经学的关照也是从玄理和佛教义理出发的对儒学经典的诠释。如此一来,对经学研究的相对薄弱就几乎难以避免了!然而,尽管经学此时受到玄学和佛学的严峻挑战,但是,它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却没有动摇。魏晋南北朝尤其是南朝的那些皇帝和高官虽然也附庸风雅地谈玄和说佛,有些甚至佞佛到昏愦的地步,然而,关涉到国家政务、民生社情,又都不约而同地以儒学的基本理念去规范和处理。显然,深深根植于中国宗法农业社会的儒学和承载它的经学,即使在思想学术多元化的时代,其盟主的地位也是其他思想学术无法替代的。因乎此,对此期经学研究的漠视和轻视都是不应该的。
阎春新同志的《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一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选取“论语学”作为切入点,以个案的研究展示这一时期经学的发展和变异,从而在这个支点上建立起全方位研究此期经学的出发基地!作者通过对李充、孙绰、范宁三人的《论语》注和江熙《论语集解》的剖析以及“训解”、“义解”在其各自文本中的体现和作用的诠解,进而通过对皇侃《论语义疏》的细密解析,从而将这一时期“论语学”研究的发展脉络特别是不同阶段的特色,全景式地展现出来,给读者留下十分清晰明丽的印象。从更确切的意义上说,该书填补了东晋南朝特别是东晋“论语学”研究的学术空白。
《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广阔的学术视野和较丰厚的学术含量!作者不仅对此期所有的《论语》文本进行研读和爬梳,而且更将此期的诏书、奏章、君臣对策和清谈资料加以深入的开掘与辨析,从而将《论语》对当时政治、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发掘出来,大大拓展了《论语学》的视阈。该书第八章《“论语学”与魏晋南北朝政治、教育、谈论时风》,就是充分利用这方面的资料写成的。由于视角转换,就将许多以前看起来与《论语》无关的资料纳入了“论语学”的研究范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作者以两汉和隋唐经学史作为上下对比的参照物,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纵的动态理论剖析与横的静态共时比较”( 15页) ,彰显这一时期《论语》注的诠释个性,进而从文本诠释与思想继承、理论创新的角度,深入分析《论语》注的玄、佛新义及其诠释学的理论根据。紧接着,作者再进一步,总结出自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论语》诠释史的总——分——合的规律: 即由先秦两汉《论语》经文成型及文本整理,到《论语》注释在汉魏间的拓展发展至东晋的多元化格局,再到南朝《论语》“义疏”的新体例达成儒、玄、佛三元会通的熔铸与整合。应该说,这样的概括是相当精辟和到位的。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梳理魏晋南朝《论语》注释和其他儒道经典著述时,结合西方的诠释学理论,极力探寻中国古代诠释儒道经传所遵循的核心理念,概括出了“文本意义期待”这一诠释概念。不管这一概念是否就是科学的抽象,但这种努力的方向是值得赞赏和提倡的。与乾嘉学者和一些现代学人对魏晋南朝“义疏”的解经风格评价相对较低不同,作者对这一时期“义解”《论语》,即“以己之意”解经的学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大大扩展与提升了《论语》文本的丰富意蕴与哲思水准,更充分发掘了《论语》思想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26页) ,进而“为两汉经学向宋明理学的《论语》注释转向,提供了丰厚的经学资源与不同注经,甚至为其他儒家经传诠释提供了某些启示”、作者肯定,“在整个中国“论语学”的发展史上,整个魏晋南朝首开原始于“己之意”的注经风气而不同于立足于文本的汉注,是汉学向宋学推进、演化的重要一环。这一评价,进一步彰显了魏晋南朝《论语》学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其在经学史和思想史上的积极意义。
(作者系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岳论丛》2013年6月,第34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