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学给世界带来仁爱与和解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4-03-28 20:44:29 阅读:次
牟钟鉴
首先让我代表山东泗水尼山圣源书院向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传播师资班的开班和论坛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
尼山圣源书院于五年前创立于孔子诞生地,在当地政府和民众支持下,在国内外众多学者参与下,在学术讲论、师资培训、文明对话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受到广泛赞扬。本着札根尼山,通往全国,面向世界,弘扬儒学和中华文化精华,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宗旨,书院为许嘉璐先生发起的两次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举办提供平台并成为永久会址,举办过“东西文化比较的新视野:安乐哲师生论道”,从2011年开始举办了两届“国际尼山中华文化师资班”,中国与美国学员携手共学,安乐哲、田辰山等教授用阅读经典、中西哲学互相比较、双向诠释的方法,培养中华文化和儒学使者,取得良好效果。如今这个师资班在孔子学院总部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夏威夷大学的支持下,升格为“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传播师资班”,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规模更大的跨文化的长久教育事业,书院的朋友为当初能够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而自豪,为它今天的新格局感到由衷的高兴。
安乐哲教授是我多年的朋友,是书院的顾问。他长期致力于中华经典翻译和东西哲学比较研究,视野宏大,学养深厚,对西方文化有深刻反思,对中华文化有深入研究,所著《孔子哲学思微》、《先哲与民主:杜威、孔子和中国民主之希望》等书得到好评,多年来奔波于美国和中国之间,为两种文明的对话沟通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在美国、中国和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作为一位卓越的文明使者,赢得广泛的尊敬。田辰山教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文化中心主任兼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学贯中华文化与欧美文化,精于中西哲学比较,他不仅撰写论著,教书育人,还为国际师资班的创办与持续发展殚精竭虑,四处奔走,多方协商,筹划安排,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令我十分钦佩。安乐哲、田辰山两位教授的工作,在为世界文明对话、中美两国之间的深度了解,做实实在在的工作,他们的事业为人类和平发展所急需,具有深远的意义。
孔子学院现在遍布世界,它在推广汉语言文字的同时传播孔子的思想是顺理成章的事,也能满足外国朋友了解中华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渴望。如今由孔子学院总部主办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传播师资班,使孔子学院名实相符,在世界上发挥沟通多元文明的作用,是适应时代潮流的事情。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未来,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尊重和欢迎。澳大利亚学者李瑞智、黎华伦在《儒学的复兴》一书中指出,儒家文化正在复兴,“它将在世界文明的核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将带领世界进入21世纪。”然而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是不平衡的,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远低于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并且存在着误解。如政治学权威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把儒学看成西方文明未来的敌人。他不了解儒家文化的友善精神,才有这样的错误看法。那么,应当如何看待孔子儒学?它将给世界带来什么礼物?我的回答是,孔子儒学带给人类的是仁爱与和解,而这正是当今人类应对危机、消弥冲突所必需的精神食粮。
孔子儒学不是某种宗教团体,它不追求集团的利益、地盘的扩大、信众的增多,它只是向社会提供人类文明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道德准则,其中仁义、诚信、和平是核心,它是公共性的社会德教,用以消解野蛮、冷酷、争斗、杀戮、欺诈、掠夺,改善人与人、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使人们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它不仅不会威胁其他文明,反而能够促成文明对话,使各种文明和平相处。孔子总是以好学友善的态度面向我们。《论语》开篇有三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不断的学习是他的人生乐趣,因此他不会保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远方的朋友可以带来新鲜的见解和知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所以他发自内心地高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暂时不理解自己,不必生气,而要耐心等待,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相信“德不孤,必有邻”。这不仅是对待自己与朋友的态度,也是对待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态度:向人家学习,欢迎他们前来交流,交往要宽厚有涵养,日久自然见人心。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他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我希望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传播师资班在安乐哲教授为首的一批世界级名师的指导下,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兼修中西文化,对孔子儒学和中华文化的精华有真切把握的跨文化使者,到世界各地去传播孔子的真精神,使人间更多一些温暖和真情。
世界上有许多宗教和主义都在宣讲博爱,反对仇杀,它们与孔子儒学是相通的。不过孔子儒学所倡导的仁爱更具有人类性,它建立在“天下一家”的基础上,没有民族、国家和宗教的界限,“四海之内皆兄弟”,不会发生为了爱本族本教而去恨他族他教的现象,因而真正具有博爱的精神。同时孔子用忠恕之道解说和践行仁爱,优化了仁爱的品格,纯化了仁爱的感情,避免了可能的失误。仁爱一方面表现为“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帮助别人获得人格独立、事业发达,而不强求别人按自己的方式发展;仁爱另一方面表现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谅人尊重人,不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认为恕道比忠道更难,因为其中有更多平等的因素,可以成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忠恕之道的精要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能只顾“自我感觉良好”,还要设身处地、体察他人的感受。日常生活中,爱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强迫的爱”,动机可能是好的,但要把自己喜欢的理念和模式强加给他者,即“己所欲,施于人”,结果往往使对方感到痛苦,因而产生怨恨;另一种是“互尊的爱”,在平等沟通中实现互爱,使各方都有尊严,自觉自愿地接受对方的关爱,形成爱的共鸣。当前世界上发生的局部战争,发动者除了利益的考量,还有价值观的驱使,要把自己的发展模式以暴力的手段强加于人,实现“拯救人类”的目标,这就使得所谓的“爱”变得狰狞可怕。以孔子的忠恕之道推行仁爱,可以免除种种弊端,使人们获得真爱和博爱。
人类社会的现代进程表明,人们不缺乏发展的智慧而缺乏协调的智慧。借助于高科技,人们可以邀游太空,网络可以不出户知天下,经济发展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然而在面临族群与文明冲突的时候,人们又是那么无奈和无力,张慌失措,被动应对,混乱不堪。孔子儒学最具魅力的地方在于协调理性,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基本理念,用以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和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关系,反对“唯我独尊”和垄断真理,主张尊重差别、包容多样,实现具有无限丰富性的和谐社会。“和”是包含着差异又不导致对抗的理念,它以温和的公正的态度化解各种矛盾。这里的“同”是指一家包办真理,其结果必然引起争斗冲突。“和而不同”是人际关系、文明关系健康化唯一正确的准则,它将避免人类在连续对抗中同归于尽。当然,我们还要“求同存异”,这里的“同”是指彼此的共同点,“异”是指彼此的差别性。孔子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和底色,它的仁和之道有极大的包容性,在中国历史上它与老子道家携手互补,后来又接纳佛教,构成儒、佛、道三家合作共存的格局,又陆续容纳了多种外来宗教和文化,彼此关系以和谐为主旋律,形成多元通和的文化生态模式,为不同文明对话与接近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在世界范围内,长期以来,人类生活受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一神教原教旨主义的影响,贵斗哲学占主导,把他者视作敌人,以对抗和征服为常态,矛盾只能以一方战胜另一方来解决。结果导致两次世界大战和今日强权主义与恐怖主义并存、军备竞赛与核武器威胁日益加剧。现在世界已进入地球村时代,人类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彼此的分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战争不再有赢家,人类已经成为休戚与共、痛痒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国际关系的文明化必须向孔子儒家学习,由贵斗哲学转变为贵和哲学,学会彼此妥协、聚同化异、睦邻友好、互助共荣,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光明前途。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指出,宋儒张载的“仇必和而解”的贵和哲学应当成为世界思潮的主流,说:“人是最聪明的、最有理性的动物,不会永远走‘仇必仇到底’那样的道路。这就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我们希望孔子儒学的“和而不同”的理念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使文明的冲突逐渐得到和解。人类的信仰和文化总是具有多样性的,保持多样性,精神世界才能多姿多彩;但必须实行孔子儒学倡导的中和之道,克服各种偏激主义,使温和主义流行起来,多样性才不会导致文明的冲突。如果有神论是温和的,无神论也是温和的,资本主义是温和的,社会主义也是温和的,这个世界便是美好的。温和主义的基本要求是既要自信又要互信,既要自尊又要互尊。诚如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当人类学会了“美人之美”,就不会有文明冲突了。
西方文化智性发达,有较强的进取开拓精神,其不足是太看重族群和个体的优胜劣汰,而不能一视同仁、统筹兼顾。中华文化德性发达,有较强的泛爱协调精神,其不足是缺乏竞争意识和科学理性,而不能快速发展。今日之中国需要发扬孔子儒学的仁爱、诚信、和平之德,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金钱崇拜、道德滑坡,重建礼义之邦;同时也要学习西方文化的科学、民主、法治精神,弥补中华文化之不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建设现代文明强国。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也是它借助于其他文化重新认识自己、更新自己,实现当代新的转型的过程。孔子儒学只有在融合中西文化和走向世界的过程之中才能焕发出鲜活的生命,为中国造福,为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