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往開來任重道遠──記「聖源」尋根有得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4-03-30 13:04:09 阅读:次
台北市第一女子中学 唐慧文
僅僅兩年之間,「尼山聖源書院」就跑起來了。
2007年6月,在北京出席儒學普及會議的二十多位學者,發起倡議在孔子的出生地(即山東省泗水縣聖水峪鄉,曲阜以東的尼山)建立「尼山聖源書院」;2008年10月,籌備了一年多的尼山圣源書院正式成立;2009年7月22日至31日在泗水縣舉辦第一屆「讀論語、教論語師資研修班」,學員則為來自中國七個省分的中小學校長、主任及教師,共七十位。
做為中華文化振衰起弊的CEO,王教授殿卿、劉教授示範兩位尼山書院副院長,在實現文化理想方面的執行力,其穩健迅速,劍及履及之堅毅,實非常人所趕得上。在文化推廣的實質層面上,渠等發現大陸在論語教學方面,嚴重的中小學師資缺乏,是所有待舉事務最急切者,放眼華人世界,唯有臺灣一直堅持傳承傳統文化,故而向臺灣孔孟學會提出人才需求。因緣際會下,筆者有幸受邀參與今年七月底的研修班,前往孔子家鄉講述論語課程的教學,一路戰戰兢兢,願陳所得,以祈各界雅正。
由於此為第一屆的師資研修班,應如何設計課程,並無前例可循。今年6月6日,張教授植珊、李教授鍌、趙教授玲玲、齊教授益壽、黃校長裕城與筆者曾特別為此於臺北會面,希望凝聚共識。但各學者先進所期許之範圍,廣涉中華文化之內涵與流變、論孟思想與生活教育之關係、民間對古典經書之研讀狀況、論語文本之導讀及教學示範、臺灣教育改革及課程設計、甚至是臺灣高中國文課程的檢討等等,諸多議題,聽完不免令筆者憂心忡忡,真不知何以完成如此多元而艱鉅的任務。所幸,張教授植珊在散會前特別提示筆者:「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全由你決定。」我想:這是一個開創論語教學新方向的契機,筆者當下對自己做了如是期許。
到底要如何進行「讀論語、教論語」的課程呢?筆者決定將多年教學之反省,以系統思考取向,力求清楚陳現出以「孔子為中華文化的典範人物,儒家思想為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藉由論語一書的教學,我們跟緊聖人的步伐,走出一條足以使學子們人格及品德成熟的文化教育方式」的信念,而來編寫講義教材。想定之後,6月底終於完成16小時的授課大綱。
筆者構思的主軸大概如下:
一、孔子是聖人,絶不只是被做為客觀研究對象的一位思想家;二、孔子是位真切地化思想為具體言行而以畢生鋪設一條可遵循之道的人格典範;三、論語教學一定要深入其中心思想、實踐為品德生活、並推廣至文化傳承三方面的教學;四、教學時應貼近文本的歷史脈落,呈顯從時代中覺醒的「仁義」、「君子」、「克己復禮」等儒家的普世價值;五、教案內容宜包含主題文本的解析、具體生動的詮釋、真實困境的解惑、及道德兩難的辯議等四個層次。
由以上的思路,筆者最後統整以壹、品德教育;貳、認識孔子;參、論語導讀;肆、教學實作等四大綱及各自有四小目的開展,全文共計包含十六小節,組合而為系統化的「讀論語、教論語」的課程,0經7月27日、28日、29日三天依序授課完畢,承蒙書院方面的認同與贊許,學員們更於課餘爭相與筆者有許多熱烈的交流討論,好幾所中學的校長、老師甚至現場表達,一定要回去在自己的學校開設論語的課程,情緒之激昂,令人印象深刻。
聖源書院副院長王殿卿教授在7月30日研修班的結業式上,侃侃而談書院設立的宗旨,頗有「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價值,謹錄其要如下五點:
1.中華文化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歷經一百多年來被質疑、批判、否定、邊緣化的待遇,久已成了弱勢文化。
2.在急起直追西方文化的歷程中,教育措施大量師法各國,包括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蘇俄等國的理論而來辦自己的教育,當蘇聯解體後,再無可靠之師從,才回頭反省到自身也早已喪失了自己的文化主體性。
3.這十多年來,大陸持續向美國取經,每年派送上百位大學校長及教授赴美國受訓三個月,看起來仍然走的是老路子。七年前,在山東曾辦理「讀論語學做人」的課程,參加的學員,百人中真正讀過論語的也只有1個人而已。換言之,雖然想走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的路,但連根基都闕如。
4.1992年之後,大陸曾一度引進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在德育方面的做法,但交流之後,卻意識到此舉竟是「禮失求諸野」,於是特別注意到傳承「中華文化」不曾中斷的臺灣教育。當發現傳統文化在臺灣生根之後,便積極尋求臺灣的師資前往傳授經驗。
5.聖源書院旨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絶學,為萬世開太平」,堅持民辦公助、體制外獨立運作的方式,以孔孟思想為傳統文化核心,從斷層的師資培訓開始,務求能夠傳承儒家的精神。
到底要如何進行「讀論語、教論語」的課程呢?筆者決定將多年教學之反省,以系統思考取向,力求清楚陳現出以「孔子為中華文化的典範人物,儒家思想為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藉由論語一書的教學,我們跟緊聖人的步伐,走出一條足以使學子們人格及品德成熟的文化教育方式」的信念,而來編寫講義教材。想定之後,6月底終於完成16小時的授課大綱。
筆者構思的主軸大概如下:
一、孔子是聖人,絶不只是被做為客觀研究對象的一位思想家;二、孔子是位真切地化思想為具體言行而以畢生鋪設一條可遵循之道的人格典範;三、論語教學一定要深入其中心思想、實踐為品德生活、並推廣至文化傳承三方面的教學;四、教學時應貼近文本的歷史脈落,呈顯從時代中覺醒的「仁義」、「君子」、「克己復禮」等儒家的普世價值;五、教案內容宜包含主題文本的解析、具體生動的詮釋、真實困境的解惑、及道德兩難的辯議等四個層次。
由以上的思路,筆者最後統整以壹、品德教育;貳、認識孔子;參、論語導讀;肆、教學實作等四大綱及各自有四小目的開展,全文共計包含十六小節,組合而為系統化的「讀論語、教論語」的課程,經7月27日、28日、29日三天依序授課完畢,承蒙書院方面的認同與贊許,學員們更於課餘爭相與筆者有許多熱烈的交流討論,好幾所中學的校長、老師甚至現場表達,一定要回去在自己的學校開設論語的課程,情緒之激昂,令人印象深刻。
後記:
筆者是在26日抵達山東泗水縣研習場地的,錯過了齊教授、黃校長及臺北市中山女高蕭主任穗珍的授課,只能由講義中一窺究竟,甚為遺憾;然而內心本以為也會錯過的參觀行程,竟獲得王教授殿卿撥冗親自帶領介紹尼山書院、孔子出生地「夫子洞」、聖源書院以及文化局劉局長文華親自解說「子在川上處」遺蹟、泉林奇景等地,不僅飽足吾人「朝聖」之心情,更領會到主事者不憚其煩的細膩盛情,得此厚寵,謹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