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喻《尼山重光》之《引子》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4-05-13 23:16:53 阅读:次
尼山重光
王晓喻
引子
沉浮在翻滚的红尘中,蹉跎在苍凉的暗夜里,我国百余年来儒学史上曾不乏志士仁人矢志不渝、可歌可泣的群星闪烁,却总未改那万马齐喑的沉闷。就在最近,一颗耀眼的星光在尼山悠然腾升,以致使得世人刮目相看。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到山东视察弘扬传统文化,更让人们“喜大普奔”。
由三位年逾古稀的老学者发起并拖着尼山圣源书院这辆一无资金二无证书三无政策的穷马车,两手空空,怀里只揣着儒家的“四书”和凌云之志,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义无反顾地向着心中那久逝的精神家园走过来了,是朝着曲阜“三孔,”不!是朝着尼山。认准尼山那个世界上唯一仅存的儒家原生态的文化根源进发来了;旋即,上百位海内外年富力强的骨干学者纷至跟来,无怨无悔、无私无畏,对历史赐予的这个机会倍感珍惜,默默无闻地簇拥在三老旁边,前拉后推中间拱,梯天航海,筚路蓝缕,大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当年老夫子颠沛流离的悲壮气氛和“天之未丧斯文也”的浩然正气。孔子在我心中,我就是孔子,我就是七十二贤,还有后面那三千,哦,已经是三万、三千万的弟子大军……仅仅五年时间,不可思议地实现了从“扎根当地”到“面向全国,”再到“走向世界”的三级连环跳,成功举办并一举成为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永久会址。
他们的举动竟然博得了中央和所在省市县党政领导的青睐,在国学和传统文化领域刮起了一阵阵旋风,国际上也激起了层层波澜,引起了西方政要和学者的垂青。印度尼西亚前总统、匈牙利前首相和台湾等政要前来参与活动或亲题书写,亚洲、美洲、欧洲的一流专家学者纷至沓来,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做到了一般大学都做不到的事,如世界级文明论坛;他们也做到了一般大学都不屑一顾的事,如乡村儒学讲堂。
不少人都在赞叹他们高尚心灵与情怀,其实这是这远远不够的。或许常人想象不到,他们是在用生命偿还着什么、守望着什么,殚精竭虑地用极其有限的生命资源实现人生中的最后一搏。三老中年龄最大的丁老,毅然将自己最后三年的全部心血无一保留地洒向这里,八十岁的他不幸倒下再没起来,直到临终也没能看到书院建成后是个什么样子。“山长”牟老因过度劳累,体重从一百六十斤骤降到一百零六斤。最早发起的王老是个枢纽式人物,也是沥血抽髓,书院邮箱中一半以上是他写下的,五、六年竟跑了近百趟。丁老逝世后,一位刘老前仆后继顶了上来,近五十年的讲台生涯熬得他已经不能进一点盐分,却又正在为书院抛洒出淋漓汗水。
在他们的身后,不仅留下了一串串踉踉跄跄的深深的脚印,还泼洒下了一摊摊殷红而又稠壮的鲜血……
尼山,位于山东省中南部的曲阜、邹城、泗水交界处,那神圣的坤灵洞,又叫夫子洞就在这山脚下。尼山五峰环峙,山之东麓,小沂河自东、吴家河自北两条宽大的河床夹杂着时有时无若隐若现的河水蹒跚而来,继而南流汇入圣水湖。以孔子母亲颜徵在命名的颜母山独耸东禺,戚戚然与尼山隔河相望了两千多年。
然而近百年历史的沧桑变幻,使群峰环绕、郁郁葱葱的尼山也蒙患了一个波淘浪涌、变幻莫测的非常时代。每当夕阳西下,黝黑而深邃的夫子洞口直面东方广褒无垠的旷野,吐纳阵阵晚风,融入长长暗夜。殷殷然乎,无疑在悄悄等待重新破晓时刻东方射出去的那第一缕亮丽的阳光。
似乎就在一夜之间,位于夫子洞以东,沂河与吴家河三角地带那既古香古色又极具现代韵味的建筑群轰然兀立,在绿树掩映中透出几分神秘和威严,只见正面大门上嵌刻着叶选平题写的六个遒劲的大字:“尼山圣源书院。”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从里面传出来的铿锵有力的钟铎声,呼唤着当地百姓的真心,震颤着中国的文化自信,撩拨着“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地球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