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子第七十九代孙:让儒学“道回尼山”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4-06-23 13:32:58 阅读:次
中新社济南5月23日电 题:颜子第七十九代孙:让儒学“道回尼山” 在民众中焕发活力
中新社记者 邢利宇
“如果儒学仅仅是学者们研究的一种学问,这样的儒学实际上是没有前途,也没有希望的。”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尼山圣源书院执行院长颜炳罡看来,儒学只有化为千百万人自觉、不自觉的行为或者生活方式,才能彰显出其真正意义和价值。
为东西方文明对话交流搭建平台的“第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23日即将闭幕。与会多位海内外专家皆认为,中国儒学的魅力在于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座中的颜炳罡,则正是民间、大众儒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每天清晨,面向全村的广播中会传来《弟子规》儿歌,在声声诵读中,村民们开始一天的生活。街道两边,“德不孤,必有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宽恕别人就是原谅自己”等文字随处可见。一个月两次,村民会互相招呼着“听报告去”,聚在城里来的儒学专家前听讲。
“这就是‘道回尼山’”,颜炳罡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谈起尼山圣源书院实践一年多的“乡村儒学讲堂”。
2010年,坐落在孔子诞生地尼山脚下的尼山圣源书院正式启用,在北东野村、夫子洞村、周庄等村庄环抱下,书院四周鸡犬之声相闻,一派乡土气息。在这里,尼山圣源书院的决策者们却发现,或许是社会大环境使然,村庄中已民风不古:泼妇骂街、小偷小摸、富裕起来也不赡养父母……
圣源书院的专家学者们坐不住了,2012年底,牟钟鉴、王殿卿、刘示范、张践、颜炳罡、赵法生等专家尝试走进乡村,从最浅显易懂的孝道、弟子规开始,向村民讲授儒学。据说,刚开课时,为吸引村民前来,书院还会给听课的村民发放洗衣粉或毛巾等日用品。两场孝道课下来,上至七八十岁的老者,小至四五岁的村童,都被专家生动、“接地气”的讲述吸引,自愿走进课堂。
“老百姓们说,‘这比电视好看’”,颜炳罡说着笑起来。据当地村支书反应,村风至少有四点变化:偷窃没了,骂街没了,不孝顺父母的没了,村里卫生整洁了。
粗略统计,截至目前,儒学讲堂已举办22期,听课民众超过6000人次,现已在泗水县圣水峪镇全面展开。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曾这样夸赞弟子颜回。1960年出生的颜炳罡,为复圣公颜子第七十九代孙,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留校从事儒学研究和教育至今。
“尼山圣源书院有两句相当深入人心话:一是‘以儒家的精神做儒家的事业’,二是‘我们是一批背着干粮给孔子打工的人’。”颜炳罡再次强调,儒家不仅仅是一个学者的理论研究课题,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深入、融入到民众生活中,儒学才是活的。尼山圣源书院倡导“道回尼山”,就是希望让儒学从尼山原点出发,重新焕发生命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