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校教育的困境与书院教育的机遇/张践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4-04-15 18:08:13 阅读:次
张 践
内容提要:当代书院的复兴,是由于当代教育体系存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严重弊端,而这些弊端的根子又在于社会发展水平的滞后。体系内教育难以在短时期内得以改善的弊端,就给体制外的书院教育预留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青少年教育、社会公益活动、企业家国学班、师资补习班、学术研讨是当代书院的几种主要类型。
关键词:书院、教育改革、民办教育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制度,书院教育的功能,在古代主要是科举制度的补充。当今中国,书院文化再一次以方兴未艾之势兴起,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当今教育制度的困境。
一、当代教育体系内的问题
每年的“两会”上,教育往往成为社会的众矢之的,教育收费高,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重,大学教育质量没有保证,教师科研缺少创新……这些话题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丝毫看不到问题解决的出路。笔者虽非职业教育学学者,但是毕竟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希望从切身感受谈一点对于当今教育制度弊端的看法。笔者认为,当今教育的困境,问题表现在教育体制内,根本原因则在教育制度之外。
当今教育费用高,除了政府投入少,社会贫富分化,城乡差别大等等一般性的社会原因,更为严重的是城市中的择校费问题。对于现代城市居民而言,高中和大学的正规收费并不高,城市居民最头疼的,则是没有任何标准的、无边无沿的中学择校费。为什么政府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公立中学,却有很多家长还热衷于择校呢?原因其实并不在于普通教育资源的匮乏,而在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对于大多数城市居民而言,现在考大学已经不是什么难题,北京市今年的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了80%,甚至有些高校已经点担心生源枯竭问题了。那干嘛在要在小升初和中考时花费巨额的择校费呢?关键在于要让孩子考上北大、清华等名牌院校,至少也有上一本。为什么一定要考名牌大学呢?仅仅是因为这些大学的较高的教育质量吗?大多数家长未必了解学科的性质和教育质量判别的标准,而是想到将来的就业问题。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国家已经从大学生包分配改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高考时考生和家长竞争的是名牌大学,其实在为孩子争夺将来的就业饭碗。
中学择校热的必然结果,就是使各中学之间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高考升学大战。一所中学要想成为能够被家长青睐的重点中学,唯一的标准就是考生有多少能够考入名牌大学、重点大学。而达到这一目的唯一手段,则只有千方百计地给学生施加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成绩。加课、题海、考试、排名……所有能提高高考成绩的方法都使上了,其结果就是造成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喊了多年,素质教育反而变成了另一种加重学生负担的考试。2010年5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一名初中三年级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热轻生自杀。这样的事件频频出现在媒体上,意在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注意。改革考试制度的呼声一浪过过一浪,但是单一知识考核型的考核制度依然坚不可摧。问题何在?根本原因依然在教育体制之外,就是我们社会至今仍然没有一种比知识考核更为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如果放弃了完全由国家控制的高考,那大学升学就会变成一场金钱与关系大战,社会将会变得更不公平。所以民意测验的结果显示,就是那些深受高考之害的考生和家长,也都反对废除高考制度。
那么经过艰苦的高考大战进入高等教育校园的学子们怎么样呢?除了少数为了出国、绿卡奋斗的学生,大多立即来个大放松。翘课、打游戏、谈恋爱、挣外快……依然勤奋读书的反而成了凤毛麟角。有一件事情最能说明大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就是每每快到学年结束时,网络上各种代写论文的广告就会满天飞。800元至1万元,无论是本科论文还是博士论文,都可以搞定。为什么在高中阶段还在拼命奋斗的学生,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反而不认真学习了呢?原因依然在校园之外。四年寒窗之后,学子还要面对残酷的就业大战。这时候与升学不一样,比拼的不再是学习成绩,而是各种社会关系了。父母的关系、老师的关系、学校的关系……总之与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关系不大。只要有关系,成绩是很方便造假的。哪个学校不想让自己的学生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呢?
最后则是学校中教师的工作状态了。在高等院校中,教学反而成为考核、提拔的软指标,教师们比拼的是“科研”。近年由于实行工程化的指标管理,科研成果并不是比较学术含量多少,社会贡献大小,而是比较谁的科研项目多,谁的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核心期刊还要分成ABC等等技术等级。于是为了拉项目而走关系,为了发论文而交论文发表费已经是普遍现象。去年有学者统计,自然科学科学基金,70%以上的项目都被冠以校长、院长的学者拿走了。谁都知道,大学的校长、院长行政事务繁忙,他们哪有时间做科研呢?没有关系,反正他们手下年轻教师、学生有的是。于是一些所谓的著名学者占有大多数的科研基金,但很少有几项是他们自己完成的。所谓的科研项目真像工程一样,大包转二包,二包转三包,其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么这些项目是如何验收结项的呢?没有关系,反正是专业知识,了解的人有限,圈子里不是同学,就是朋友,找几个不错的关系写个优秀结论,大家皆大欢喜。结果国家花费了大量科研经费,收获的却是一大堆“豆腐渣工程”。难怪钱学森同志在晚年仍然在为中国的学术创新担忧。没有了科研创新能力,中国何以赶超发达国家?究其原因,依然在教育体系之外,就是我们的社会没有形成一套对于科研人才评价的客观体系。
二、当代书院教育发展的思路
综上所述,当代体制内教育面临的问题,核心还是一个人才的选拔、使用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不在教育体制之内,而是一些根本性的社会的问题,都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解决。因而也就为书院教育的发展预留了广阔的空间。除了一些属于文化博览性质,作为古代已经逝去的书院的保护和展示。当代书院从形式上看,大约可以分成五种,第一种属于学龄前及学龄教育,大约相当于幼儿园和小学的水平;第二种属于针对青少年的公益的文化传播;第三种是企业家国学班;第四种是学校国学师资培训;第五种则属于研究性的书院。这五种形式的书院,都是对公立教育教育制度缺陷的补充。
第一种是以幼儿和小学生为对象的书院,其生源结构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能够送孩子到书院接受教育的家长,大多也同时具备让孩子绕过高考这个社会人才选拔、使用体系的能力。他们或者将来打算把孩子送到外国读书,或者准备让孩子接手家族的企业,总之不必像社会上大多数群众那样,需要从竞争中寻找生存的空间。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现在的书院,就是将来中国私立学校的前身。这种私立学校不同于现在已有的民办大学,那些民办大学都是在教育部门的严格监管下,完全参照公立大学的模式办学,然后由国家统一主持若干门科目的考试,通过者发放与公立大学同样的毕业证书。这种民办大学只能在公立大学招生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成为公立大学的补充。一旦公立大学充分扩招,这种没有独立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的民办大学几乎就没有生路了。可是现在民间的书院,大多有自己的独立的办学宗旨,完全依靠社会公众的自愿选择而生存,并完全有可能在市场的左右下,为自己找到一条生路。广东南方科技大学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实验者。
第二种是针对青少年的公益性传统文化传播活动,近年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中断百年以后,当代社会又出现了复苏的趋势。这种文化的复苏,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文化自觉。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当海纳百川,充分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知识,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其根基还在于自己历史的深厚土壤中。近年来,很多家长都感到,社会上的种种不良现象,都是由于道德瓦解造成的。而恢复优秀的道德传统则是重建民族道德体系的重要资源。他们开始像重视绘画、钢琴、外语一样,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各种以国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书院中接受教育,希望他们能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些公益性的学龄儿童课外业余的国学知识学习班,也是当代书院文化的重要形式。例如北京的一耽学堂、北京王财贵读经教育推广中心、天津明德国学馆,广东的金泉书院等等,这些学堂的共同特点是利用业余时间,在学校德育教育之外,为一些儿童,也包括一些家长进行国学知识的普及。在社会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成为儒学普及的重要方面。
第三种属于企业家国学知识的补习班。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逐步退出了教育领域,特别是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现在教学领域中几乎没有多少传统文化内容。近年尽管已经加上了一些,大多也是文学艺术性质的。而国学中涉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内容,则微乎其微。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我们是谁?”成了一个不可绕过的问题。自由、平等、博爱,科学、民主、人权等等被西方学者说成是普世的价值,越来越表现出西方文化的性质。可以说西方国家这一套普世价值理论,基本都是建立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之上的,离开了上帝创世说,任何“天赋人权”都变得非常可疑。那么中国人在经济上日益实现现代化今天,必然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问题。企业家们关注国学,除了需要国学的管理智慧以外,更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建设。那些以企业家为主要对象的书院,正好在这个角度成为官办教育的补充。
第四种是一些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领导干部和教师,他们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感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正好是当代学校德育的重要补充。几十年来我们的正规教育体系,一直也都在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不过在整个教育体制围着高考升学率转的时代,德育也完全变成了功利的工具。同学们学习这些道德理论知识,不外是一块升学的敲门砖,考试完成也就还给老师了,根本达不到入头脑、进心灵的目的。可是由于传统文化教育在正规教育体系中断多年,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本身对于传统文化典籍阅读都有问题,所以一些以中小学教师对象的书院,也越来越受到青睐。例如国际儒联与香港新亚书院、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联合举办两期教师四书读书班,每期两年,利用周末时间集中读书,在北京及外地的部分教师中产生的重大影响。东山尼山圣源书院,从2009年开始,每年举办教师四书读书班,邀请台湾长期中学四书教育的教师到大陆传经送宝,受到了大陆教师的欢迎。香港中文大学新雅书院,对于大陆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恢复,进行了大力的支持,不仅在经济上赞助国际儒联主办的教师四书读书班,而且每年在香港举办一期一个月的游学活动,每次有几十名教师到香港集中学习,产生了很好的效益。
第五种书院是继承了古代书院的传统,以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为主。当代的大学教学和科研活动,几乎都集中在公立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少有以民间书院形式进行研究、教学活动者。这方面山东尼山圣源书院是一次开拓性探索。尼山书院创办五年来,大小举行了5次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8月,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尼山圣源书院举行,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学术影响。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云集尼山圣源书院,如安乐哲、罗思文、李瑞智、顾彬、许嘉璐、杜维明、成中英、牟钟鉴等等。他们的讲学打破了现行教育体制中的课程中心制,而是实行学者中心制,以知名学者的研究为中心,传播儒学知识,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2011年7月,安乐哲、罗斯文和田辰山为二十多位美国从事汉语教学的师资,举办了为期四周的比较哲学讲习班。在孔子出生地学习儒家经典,是美国学者前身体会了儒家文化的氛围,受益匪浅。2011年9月,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和台湾中央大学的几位教授,带着40多位博士到尼山会讲,重现了当年岳麓书院朱张会讲、鹅湖书院朱陆会讲的风采。打破了现行教育体制以学科为中心的习惯,恢复了以教授为中心的传统,也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这些活动都可以看成是对现行大学教学、科研体系的补充。
本文只是根据笔者手中掌握的有限资料,对当代书院复兴进行的一些粗浅分析,肯定很不全面、深入。同时当代书院的发展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跟进分析,所以也难以尽言。不过我相信,书院文化在中国中断百年以后,近年又表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这是一个谁也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当代书院文化应当如何走,总体而言还处于探索的过程中。任重而道远,有赖我辈的尝试、实践。愿书院文化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大潮中,成为体制内教育、科研事业之外的另一种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