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与唐初经学(2)
新闻作者:牟钟鉴 新闻时间:2014-04-15 11:44:57 阅读:次
二、《经典释文》对南北朝经学的总结
经学统一的趋势,早在《经典释文》中就有明显的表现。据《旧唐书·儒学》,陆德明一生经历南陈、隋、唐三朝,本传谓“太宗后阅德明《经典释文》,甚嘉之,赐其家束帛二百段”。按此处行文语气,太宗读《释文》当在德明死后,故只能赏赐“其家”。《释文》序谓“粤以癸卯之岁,承乏上庠,循省旧音,苦其太简”,遂因暇而撰《释文》。考“癸卯”当是陈后主至德癸卯,非是贞观癸卯,书中所引诸经师皆为南北朝及以前儒者,绝无隋代名儒,不及刘焯、刘炫,且书中称梁为“近代”,则其时在陈无疑。陆德明入唐年事已高,难有精力“研精”、“采摭”、“搜访”。故《经典释文》当写于南陈时期,今本卷首列其死前官爵,系后人追题,不当误为唐初之作。
《经典释文》主要是为十四部典籍注音,兼释义,不仅为经文释音义,亦为注文释音义。陆氏南人,自然宗南学,但能学采南北,包容两汉魏晋,训释音义的方法亦属汉学系统。该书《周易》主王弼与韩康伯注,《尚书》主伪孔安国传,《诗经》主毛传郑笺,《三礼》俱主郑玄注,《春秋左氏传》主杜预注,《公羊传》主何休注,《谷梁传》主范宁注,《孝经》主郑玄十八章本,《论语》主何晏集解,《老子》主王弼注,《庄子》郭象注,《尔雅》主郭璞注。以上十四种经注中,汉人注占六,魏晋人注占八(包括伪孔传)。剔除《老子》、《庄子》不算,那么儒家经典的标准注本已于此基本确定,只有《孝经》后由唐玄宗作注,流行于世,郑注遂废。孔颖达《五经正义》所据五经注本即因循陆氏,儒家《十三经》除《孟子》,余皆采陆氏所定注本,由此可见陆德明在这上面实有首创之功。然而这又不单纯是陆氏个人意志的产物,他是在经学发展到那个时代所形成的客观形势下,作了合乎情理的选择,他使用的注本都是最流行的、为学界普遍推崇的。《序录》是一部小型经学史,简约《前汉书》、《后汉书》、《晋书》、《南史》、《北史》、《隋书》、《新唐书》、《旧唐书》的儒林传或经籍志而成文,大致反映了经学兴衰、传承、转换的历史,而《释文》正是承接了经学在长期发展中经过筛选后积累下来的成果。《序录》指出,《周易)至“永嘉之乱,施氏、梁丘之《易》亡,孟、京、费之《易》人无传者,唯郑康成、王辅嗣所注行于世,而王氏为世所重。”《尚书》之学于东晋后,“众家之《书》并灭亡”,而梅赜所献孔传《古文尚书》始兴,至陆氏之时,“唯崇《古文》,马、郑、王(肃) (注)遂废。今以孔氏为主,其《舜典》一篇,仍用王肃本。”《诗经》之学经过演变,“《齐诗》久亡,《鲁诗》不过江东,《韩诗》虽在,人无传者。唯《毛诗》郑《笺》独立国学,今所遵用。”《三礼》之学,“今庆氏《曲台》久亡,大戴无传学者,唯郑注《周礼》、《仪礼》)、《礼记》并列学官,而《丧服》一篇又别行于世。今《三礼》俱以郑为主。”《春秋》之学,自杜预集解《左氏》后,《左氏》大行于世,何休注《公羊》、范宁注《谷粱》行于世,故《释文》采此三注。《孝经》之学于陆氏世,“《古文孝经》世既不行,今随俗用郑注十八章本。”《论语》之学,自魏何晏《论语集解》出,“盛行于世,今以为主。”《尔雅》之学,“先儒多为亿必之说,乖盖阙之义,唯郭景纯洽闻强识,详悉古为,作《尔雅注》,为世所重。今依郭本为正。”以上可知陆氏对诸经注本的确认,没有搜奇立异,只是因其已成之势,顺理成章而已。当然他对北学较为隔膜,所知不多,但南北经学的本质区别不在地域,而在学风,《经典释文》能包纳魏晋与汉末两大学术传统,这无疑是将南北学风汇合为一体,具有总结性质。
陆德朋重《老》、《庄》,视之为与儒经等列的经典,又多采玄学家经注与晋人经注,据此我们不能说他属于汉学系统;他兼采汉注,并以最典型的训诂方式治经,擅长音义考证,注重文词表达,《序》云:“夫筌蹄所寄,唯在文言,差若毫厘,谬便千里”,故应订正经籍文字,据此我们又不能说他属于玄学系统。《四库提要》指出,《经典释文》“所采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余家,又兼载诸儒之训诂,证各本之异同。后来得以考见古义者,注疏以外,惟赖此书之存。真所谓残膏剩馥,沾溉无穷者也。”于此可知《经典释文》在经学训诂史上的重要地位。在经学发展史上,《经典释文》总括汉魏两晋南北朝经学典籍方面的成果,成为隋唐经学的先驱。